黄南镁合金ZA73M厂家
-
¥120.00
镁合金ZA73M镁合金作为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密度仅为 1.74 g/cm3,约为铝合金的 2/3、锌合金的 1/3、钢铁的1/4、钛合金的 2/5,与多数工程塑料相当。不仅如此,镁合金还具有诸多的特性,例如优良的比强度与比刚度、的阻尼性能、热稳定性和抗电磁辐射性能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电子通讯等领域。
金属材料的增材制造过程与熔融热源特点息息相关,基于连接技术的进步,金属材料的增材制造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市面上主流的镁合金增材制造技术按照熔融热源可以分为SLM、WAAM、FSAM
选区激光熔化技术(SLM)采用激光作为热源对金属粉末逐层扫描来获得设计的金属零件,适用于制造小体积,结构复杂,对精度要求较高的零件。激光能量密度较高,斑点中心温度远镁合金沸点,在成形过程中常发生镁合金蒸发和元素烧损。另外,实验结果容易受各种条件(粉末形状及尺寸、实验系统、环境)影响,工艺窗口狭窄,参数选择不当会导致成形表面质量较差,出现球化和蒸发等缺陷。
在当今世界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的严峻形势下,镁合金ZA73M镁合金在汽车工业、通讯电子业和航空航天工业等领域正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我国是世界上镁矿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可利用的镁矿资源产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70%,因而在发展镁材料产业上有显著的资源优势。
镁的电极电位低,化学性质活泼,导致镁合金产品容易腐蚀。因此,腐蚀问题也是阻碍镁合金应用的一个关键因素。改善镁合金的耐蚀性能,目前主要有两种技术方式,一种是通过合金化和纯净化处理来提高镁合金基体本身的电极电位,或者形成表面自愈合防护膜,增强自身对环境腐蚀的抵抗能力;另一种是通过表面防护处理,形成表面保护膜而防止基体的腐蚀。由于前者受到镁自身化学特性的限制,未取得应用上的突破性进展,故目前国内外多致力于表面防护技术的研究开发,在目前广泛使用的微弧氧化表面处理技术基础开拓了一些新的表面处理技术,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镁合金的密度是钢铁的1/4、铝合金的2/3,是轻的金属结构材料之一,而低的强度和耐蚀性限制了其实际工程应用。通常采用的剧烈塑性变形(SPD)方法对镁合金强度的大幅提升较为有效,可制备出超细晶强镁合金。然而,具有密排六方结构镁合金较差的冷变形能力,需要在较高温度条件下进行SPD加工处理,易造成晶粒长大,难以获得超细晶组织。传统SPD制备的超细晶所形成非平衡晶界会显著降低镁合金的耐蚀性。此外,传统SPD制备的超细晶镁合金样品尺寸小,难以在工程中获得应用。以往研究表明,孪晶组织可用于细化晶粒,提高强度,且孪晶界的能量低,不会对镁合金耐腐蚀性能造成显著影响。然而,镁合金中易启动的拉伸孪晶界面在应力作用下易长大和合并。因此,高密度超细孪晶组织的制备是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