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现金收购三首六劈度母铜佛鉴定评估
-
面议
一般称文殊师利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佛之胁侍,分别表示佛智、佛慧之别德。所乘之狮子,象征其威猛。 人物背景文殊菩萨形象 代表聪明智慧,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法王子。
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左右胁侍,世称“华严三圣”。应化道场为山西五台山。
早期的文殊造像,个性相对明显,三髻垂发出现频率较高,项圈上的牙状装饰以及方圆组合的饰物较为常见,装饰通常显得简素。饱满粗壮、肌肉健硕的躯体尚有笈多与后笈多时代的余韵。当然,这些特点并不,也未必全部出现在同一件雕塑中,而是帕拉早期文殊造像总体的一种倾向。
文殊头上的发髻损,可以看出原来应是三髻,左右各有凸起。项圈为双层珠串,正中有方形圆形组合的饰物,两侧可见牙状装饰,比起前两件作品,这尊文殊的臂钏与腰带、璎珞等刻画尤其精细写实,人物躯体挺拔紧实,即使是一腿垂下的放松姿态,依然流露出帕拉时期特有的紧张感和张力。光背外缘绞扭的璎珞状花纹,是此时较为常见的装饰手法。
晚期的文殊造像,明显的倾向是程式化,这也是帕拉晚期造像的整体趋势。此时的文殊造像多头戴宝冠,发型和饰物与其他菩萨包括印度教造像的饰物趋同,早期常见的三髻垂发和具有特征的项饰出现频率降低。在人物比例上,往往四肢比早期显得修长,紧绷的肌肉呈现出一种紧张感和隐含的动感。由于个性化的饰物以及发式逐渐变得不明显,文殊手中的持物成为识别其身份方式。
“千”为无量及圆满之义,以“千手”表示大慈悲的无量广大,以“千眼”代表智慧的圆满无碍。根据《陀罗尼经》云:千手千眼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随众生之机,相应五部五种法,而满足一切愿求。
千手千眼观音的造像有两种,一种是真塑造1000只手,每个手掌心中一只眼,千手的排列犹如开屏似的排在观音身后。另一种是以42只手代表千手,除两只手合掌外,左右各有 20只手,每只手代表25只,象征1000只手,手上各有眼睛,分别执各种法器。这张澳门印制的邮票就是后一种造像的演变。
观音菩萨随类化身而示现种种不同的身分,如鱼篮观音、送子观音、白衣观音、足踏观音、八臂观音、十六臂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据说观音共有三十三法相),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无生老母其起源于明代中叶出现的罗教,创始人为罗梦鸿。在罗教及其支派的理论中,无生老母既是造物主,又是救世主:她是人类的祖先,创造了宇宙与人类,同时又拯救沉沦于苦海中的后代,派神佛等下凡,或自己亲自下凡救度众生。明清的民间几乎都以无生老母作为高神祇,“无生老母,真空家乡”成为民间的“八字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