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设计面临着如何发掘出其自身城市特色的任务,而城市设计本身其实就可以被看作是个过程,将城市地段中的历史文脉要素融入进城市设计中,就可以创建出一个时间的维度.
青瓦斜屋面.
作为古城民居的传统屋面,所强调的是既需要主观刻意创造行人的停留空间,更需要停留的价值,而这个价值是不强迫的,是一种景观意象的自然吸引.强调能够创造一个粘滞的空间,让人们能够"驻足以望,翘劲以望".同时,这个景观也是人们希望能够"引以为邻"的要素,正如同过去人们曾"逐水草而居",当今时代理应是逐城市景观而居.为此,这种以青瓦斜屋面为要素的硬质景观不能成为视觉的障碍,而应在尺度和造型上有所变化而成为能够满足人们心灵所需的物质空间.
城楼.
景观需要从"纵"即历史的角度挖掘,也需要从"横"即根据地域文化所造的细节雕琢,来自于古城元素的景观符合"纵"和"横"的标准,是能从表至里满足人们审美需要的,景观的可赏性是景观的外观和内容的统一,与其载有的故事有关,惠民老城的城墙满载着这座城市的变迁,富含的故事数之不尽,以它为元素创造出的景观能与人们产生共鸣,由其建构的景观是具有内涵和可赏性的.
角台是于城墙四角、与墙身联为一体的墩台。每个角台上建楼橹一座,名角楼。角楼之朝向与大墙呈135°角,楼的高度、体量介于城楼与敌楼之间 。战时,角楼内的守御者居高临下,视野广阔,可监控和痛击来自多种角度的进犯之敌。角台与角楼以其非同寻常的战略位置,在平遥城墙的历代维修工程中 ,每被列为重要项目。清道光 、咸丰间持续六年之久的大修中,索性把残破的“四隅敌楼”(即角楼)拆倒,重新修起了更高大的砖木结构二层楼阁。楼的平面呈方形,占地27平方米,正立面辟拱券门,内有砖阶可通往二层,二层四面开圆形瞭望窗,楼身为砖砌,置木楼板,楼顶歇山式,五脊六兽。传统的建筑艺术融进了军事堡垒之中。
“ 马面 ”是城墙中向外的附着墩台,因为它形体修长,如同马的脸面,故称。“马面”之设,既增强了墙体的牢固性,又在城池守卫战中得以消除战场的死角:一旦敌人兵临城下,相邻的马面上的守夫可组织成交叉射击网,让来犯者左右受敌而一败涂地。平遥城墙每隔60米-100米即有马面一个,马面上筑有瞭望敌情的楼橹,称“敌楼”。
墙体与
城楼
指城墙上的门楼,是“城”的标志,其雄伟壮丽的外观显示着城池的威严和民族的风采。平遥的城楼,明代已有之,清康熙年间重修。南、北二门的城楼为三重檐二层七檩歇山回廊式,东西四门的城楼为重檐二层七檩歇山回廊式。在古代或近代的战争中,砖木结构的城楼是瞭望所,是守城将领的指挥部,又是极其重要的射击据点。到了现代的守卫战中,其功能不足以为然了。
虽然古城的开发需要“经济效益”,而古城的商业模式开发本身是为了赚钱,但经济利益的多少绝不是衡量古城开发商业模式成功与否的指标,甚至也不应该是重要的指标。相反,是否有效保护了古城的物质载体和各类非物质文化、是否实现了古城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才是衡量古城保护与开发模式是否成功的重要评价标准。
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应要同步跟进,一方面要有效传承文脉,另一方面要继续谋求发展。既要保护好代表性强的古城区、历史街区和古建筑,以及与之相伴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在保留“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古城开发既要避免对核心区的大拆大建,也要兼顾新旧建设的有机融合,从而终达到新旧统一、古今协调的整体效果。
历史文化城镇反映了国家历史的辉煌,承载着历史的文化积淀,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它保护好,这也是我们历史文化传承和发扬为关键的一环。只有采取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以保护为前提进行适当的旅游开发,才能保存历史城镇的活力,继承并发挥起在历史中的意义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