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嘉定报警仪(器)校准-仪器计量校验
-
¥188.00
广东省世通仪器检测服务有限公司2005年由恒宇仪器出资成立于广东东莞市
恒宇仪器(中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0年,是研发制造鞋革类、箱包类、橡塑胶类等物性品管检测仪器的国家“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更好更全面服务于客户,于2005年全资投资成立世通仪器检测服务有限公司。世通经过多年发展,先后在福建、上海、江苏、重庆、陕西、河南、四川等设立子公司,方便服务于全国客户。
本公司技术工程师大多数来自中国计量大学及多年从事仪器校准行业的人员,并常年接受中国计量院和多地计量院(所)教授的培训与考核,造就了一批乐于服务,有技术,工作严谨认真的工程师队伍!
广东省世通仪器检测服务有限公司2005年由恒宇仪器出资成立于广东东莞市。恒宇仪器创立于2000年,是研发制造品质检测仪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依托深耕品质检测仪器多年的制造研发优势,充分利用公司在仪器检测人员、技术、服务等面的资源优势,出资2500万成立世通仪器检测服务有限公司,为顾客提供更全面更的服务。
随着北京的脚步越来越近,本届与冬残奥会的奖牌设计也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
据设计团队介绍,奖牌正面纹样源于传统弦纹玉璧,而背面镶刻的同心圆环及24个点则取意古代天文图,既象征着浩瀚星空,又象征着冬奥运动员们如群星璀璨。
那么,奖牌背面究竟取自哪张古代天文图,里面又蕴含了哪些精彩有趣的中国古代天文学知识呢?
北京正面(左)与背面。新华社
设计团队透露,奖牌的设计灵感来自《周脾算经》中的“七衡六间图”,该图主要用来描述太阳周年视运动规律和节气变化间的关系,同时揭示了天文与历法之间的渊源。
与奖牌上的5个圆不同,“七衡六间图”上有7个间隔等分的同心圆,每一圆为一“衡”,衡与衡之间称为“间”,每一衡表示一年内太阳在不同时期的运行轨道。
七衡图上,半径大的外圈为外衡,此时太阳轨道离观测点远,表示冬至,天较冷。半径小的内圈为内衡,此时太阳轨道离观测点近,表示夏至,天较热。
从冬至到夏至,中间的5衡分别代表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这5个节气时的太阳轨道圆。
而从夏至到冬至,中间的5衡则分别代表大暑、小暑、秋分、霜降、小雪的太阳轨道圆。
从外衡到内衡,再从内衡回到外衡,两个阶段各12等分,加在一起就是二十四节气。
你也许会想,七衡图难道是古人在缺乏现代天文学知识的情况下,单纯依据温度差异对太阳远近做出的“粗暴”划分吗?答案并非如此。
原因在于七衡图并不是平面同心圆,而是球面上平行着的同轴圆,这根轴贯穿北天极,也就是地球自转的地轴。
古人在构建宇宙观时,并不知道昼夜更迭和四季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他们假想了一个与地球同心同轴、半径无限大的天球。日月星辰全部位于球面上,以北天极为中心自东向西旋转,如古文所言:“极星不移而众星拱之”。
由此可见,七衡图并不是在平面上机械地等分日高,而是刻画了太阳一年中沿着球面在不同衡之间移动的轨迹。
同时在视运动中,太阳每天还要围绕极轴旋转一周,于是有了昼夜之分。
如果将太阳一年内在不同衡之间运动的视路径连线,就形成了太阳在天球上旋转的“黄道”。西方将黄道带上群星划分为十二星座,中国古代则命名为二十八宿。它们围绕着北极星,日复一日东升西落。
将黄道24等分,太阳每经过一份弧为一节气。因为太阳运行并非匀速,每一节气的跨度就不必然相等。同时,“七衡六间”与地球上的五带划分存在着对应关系,中衡对应于赤道,内衡、外衡分别对应北回归线、南回归线。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农学领域的一大创造,几千年来对指示物候时令、指导农耕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测定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并将其编入《太初历》。
他规定偶数项的节气如雨水、春分、谷雨一定要在当月出现,否则要定这个月为上月的闰月,这种置闰原则一直沿用至今。
重庆实验室作为西南服务中心,通过本地化运营,区域协同发展的方式,快速相应,提升服务质量,围绕“服务促发展”的工作主线,打通西南地区服务网格化,已与西南地区众多企业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
“服务,效率”是西南地区客户对重庆世通的肯定,未来世通仪器检测将不断壮大技术服务团队,以创新为动力,着力西南检测校准服务高地,让服务成为一块金字招牌,为西南地区企业发展蓄力加码。
世通仪器热学实验室配备了尘埃粒子计数器校准室、黑体辐射源、三相点瓶、表面温度校准仪、无线温度传感器、露点仪、巡检仪、高温干井炉、热电偶检定系统、精密温度采集系统、标准湿度检定箱、恒温恒湿箱、标准恒温槽等仪器,可开展温度一次仪表、温度二次仪表、辐射温度计、尘埃粒子计数器、表面温度计、环境试验设备等项目的校准。
我们通常所说的“时间”包括“时刻”和“时间间隔”双重概念。而时刻的“刻”用来表示时间就涉及中国古代滴水计时的文化史实。古代有一种计时器称为“漏刻”,“漏”是指计时用的漏壶,“刻”是指划分一天的时间计量单位,漏壶计时一昼夜共一百刻,“刻”就是在这种文化事实中具备了表现时间的职能的。时间计量的实质就是通过寻找一种运动过程来度量别的运动的进程和快慢的标准,这种标准运动过程是非常均匀和持续不断的,例如均匀滴下的水滴、缓慢燃烧的香等,都可被用作计量时间的标准运动过程。
漏刻计时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均匀水流导致的水位变化来显示时间。从现代计时科学的角度来看,漏刻计时的实质是测量时间间隔。漏刻不是通过观测太阳或其他天体在空中的位置来计时的,它需要依赖其他天文计时手段为之提供计时起点,以便使其所显示的时间与天文计时结果相一致。当漏刻通过与天文计时结果的比对,确定自己的计时起点和单位后,就可以周而复始、连续计时了。这就好比现代生活中的钟表。漏刻的出现,使人们不需要频繁观测天文就可以随时知道当时的时刻。它使中国古代时间计量减少了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是古人在探索时间计量方式上的一大进步。
漏刻在中国起源很早。《隋书 天文志》说:“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书中认为漏刻是黄帝观察到容器漏水,从中受到启发而发明的。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能够制作陶器,陶器在使用中难免会出现残漏,导致水的流失,水的流失需要时间,这种现象给人以启发,用水量变化来表示时间的流逝,由此就逐渐导致了漏刻的产生。中国南北朝时期有本书叫《漏刻经》,上面说:“漏刻之作,盖挈于轩辕之日,宣乎夏商之代。”意思是说漏刻起源于黄帝时代,夏商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历代漏刻计时所使用的百刻制,据推测早就是商代制定的,所以古人有时候又把“刻”称为“商”,这是商代漏刻得到发展的有力证据。进入周朝以后,漏刻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朝廷中设有负责漏壶计时的官吏,称为“挈壶氏”。以后历代都有管理漏刻的机构和人员,制度越来越完善。
初的漏壶是单只的,壶的底部开一小口,壶中放一刻有刻度的木杆,观察水位退到哪一刻度,就能知道是什么时间了。由于早期漏壶的使用大多与军事有关,所以这种木杆被称为箭杆,这种方法又称为“淹箭法”。为了便于计时,随时知道漏壶中水的多少,人们在壶中放一木块(称为箭舟),将箭插在箭舟上,箭杆上刻有时间线,当壶中水满时,箭杆靠木块的浮力升得很高,随着水的流失,箭舟往下沉,箭杆也随之下降,通过观察刻度线,就可以读出什么时间了,这种方法又称为“沉箭法”。
沉箭漏壶的计时精度比淹箭漏壶稍高,但也不够准确,原因在于水的流速与壶中水位高低有关,水位高时,水的流速就快,随着水的流出,壶内水位也就逐渐下降,水的流速也就慢了下来,因此木箭下降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即沉箭漏壶在使用过程中其计时精度会越来越低,为了提高漏壶的计时精度,聪明的古人又发现了新的计时方法——浮箭法。
早的浮箭漏壶是单级的,它是由两只漏壶组成,一只是供水壶,另一只是受水壶,受水壶中放箭尺,通常称为箭壶。由于泄水壶的水不断地注入箭壶,木箭上的时刻标记就不断地从壶中显露出来,人们就可以知道当时的时刻了,这就是单级浮箭壶。
单级浮箭漏只有一只泄水壶(供水壶),由于人工往供水壶里加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加水前后水位有一定的变化,导致流往箭壶的水流量不稳定,因而计时误差相对较大。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把木箭上的时刻标志做成不均匀的,但这又需要有其他计时仪器的校验,在汉代,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另一种方法,是不断给泄水壶添水,使其水位能大致保持在某一高度,以此减少其排水速度的变化。经过多年实践,人们在泄水壶和受水壶之间再加一只补偿壶,使补偿壶在向受水壶供水的同时,又不断得到泄水壶流进来的水的补充,从而使补偿壶的水位保持相对稳定,这就是二级补偿浮箭漏壶。
东汉科学家张衡(公元78~139年)曾经这样描写当时二级漏壶的使用情况:“以铜为器,再叠差置,实以清水,下各开孔。以玉虬吐漏水入两壶,左为夜,右为昼”(唐代徐坚《初学记》)这段话表明,这套漏壶用铜制成,有两个泄水壶,它们分别在底部开口,个泄水壶流出来的水流入第二个泄水壶,第二个泄水壶再排给受水壶。所谓“再叠差置”,是指两个漏壶,像台阶一样重叠错开放置。玉虬就是用玉做的排水管,管的出口处雕刻成龙首形状,泄水壶的水通过玉虬排出。由于昼夜长短不一,可以让受水壶也有两套,分别在白昼和黑夜使用。由此可知,二级漏壶至迟在东汉就已经发明了。
二级漏壶可以大幅度提高漏刻计时精度,于是就出现了有三只泄水壶连用的漏刻。晋代孙绰的《漏 铭》早记载了三级漏壶的存在,孙绰写道:“累筒三阶,积水成渊,器满则盈,承虚赴下。”所谓“累筒三阶”,就是指的三只连用的圆形泄水壶。到了唐代,吕才又将连用的泄水壶数增加到四个,从而导致了四级漏壶的诞生。杨甲的《六经图》,也记载了吕才漏壶。
古人为了提高计量精度,除了增加漏壶的级数外,还有一项重要的改进,那就是分水壶的发明。个使用分水壶的是宋代的燕肃。他在公元1030年制造的“莲花漏”中使用了减水盎,其下匮有一个分水孔,当下匮中的水面超过分水孔时,水就会通过竹注筒流到减水盎中去,这样,只要上匮注入下匮的水量稍大于下匮流出的水量,就可以保持下匮水面的稳定性。这个减水盎其实就是后来的分水壶。分水壶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漏壶的水面稳定性问题。
现陈列在故宫博物院交泰殿中的铜壶滴漏,是乾隆十年(1745年)制造的,这是中国保存至今仍然完好的漏壶。漏壶全都用精铜制造,每个漏水的小管子都雕刻成龙头形状,水从龙口流出,上层的漏壶置于楼阁形建筑的上层,旁边有楼梯可以上下,楼阁建筑与宫殿结构相同,做工雕刻极为精细,平水壶面镌有乾隆皇帝的御制铭文。
漏刻作为是中国古代主要的计时仪器历几千年而不衰,并不断得到发展,与民族的传统意识有着密切关系。在我国古代统治者的意识中,计时是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的主要标志。敬天是中国政治的根本,只有敬天才能够深知天意,传达天意,而掌握了时间就能顺天意行事,使自己的政治权力不被丧失。正所谓“漏壶之制,原于上古,圣人掌之有司。所以敬天时、重人事,其所关也大矣”。(周琰《重铸漏壶铭序》)。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对计时仪器十分看重。
陕西世通仪器检测服务有限公司2019年由广东世通出资1000余万元成立,2020年购买自有产权大楼一栋,地址位于西安市高陵区丝路融豪工业城科技园内,已获得陕西当地计量考核建标20项,2021年完成同步启动CNAS和DILAC申请。
陕西世通仪器检测校准中心实验室面积达3000余平米,校准源,覆盖范围广。中心设有:力学、长度、衡器、电磁、热工、几何量、轻工、流量计,气体报警器等校准检测实验室。
陕西世通作为集团西北技术服务中心,布局西北,希望凭借自身多年积淀的技术优势,立足区域企业实际需求,着力构建、的创新服务体系,与客户协同互动,终将它打造成为集团的一个平台,为中西部及企业客户提供的检测校准服务,为中西部企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世通仪器理化实验室配备了X射线荧光光谱仪标准块、照度计标准装置、旋转粘度计、旋光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仪器和标物,并建有标准暗室,可开展色谱仪、光谱仪、照度计、亮度计、电导仪、酸度计、粘度计、旋光仪、糖量计等项目的校准。
作为一名基层计量工作者,既没有高深的理论基础,又没有显赫的工作业绩,只不过就像一台机器上千万只螺丝钉中的一颗,在岗位上行使它应尽的职责罢了,然而,在年近退休之际,回顾如白驹过隙般的30余年计量生涯,却也自有一番感悟和体会。
1976年安徽省凤阳县恢复计量部门建制,成立了凤阳县标准计量管理所,隶属县科技局。1976年9月,作为“老三届”的一员,我有幸成为一名计量新兵。老所长告诉我,我们有“计量”,轮船下海、卫星上天都离不开计量……然而,当时我们所面对的现实却是,借用县科技局的一间20平方米的办公室,半间作我的寝室,半间作办公室。能开展的工作就是板车拉砝码进行衡器检定。我们的足迹遍布全县28个乡镇,辛勤的汗水无数次湿透衣衫,然而,我们为全县量值统一而付出的劳动,却没有换来世人的尊重,一些同志戏称我们是“秤砣局”、一些人以鄙夷的眼光看待我们……远景的辉煌和现实的寒酸相差十万八千里,一些大学生感觉无用武之地,纷纷调走。不知为什么,我对计量工作却情有钟,我总感到计量工作既古老、又年轻,既神秘、又现实,既令人彷徨、又令人神往。我总觉得计量的春天一定会到来。1979年9月,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镕基同志在我国个质量月活动中的讲话,给计量工作者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我当时正在上海学习注射器检定,上海市计量局竺珊玉同志向我推荐了朱镕基的讲话,我全文抄录下来,又一口气读了几遍,更增强了干计量工作的决心。此后,我先后干了农化计量、衡器检定、注射器检定、压力计量和标准、计量管理等工作。
1978年,凤阳县标准计量所升格为标准计量管理局。那时,也许是年轻,对什么都好奇、对什么都想搞明白。在衡器检定中,我带着工作中经常遇到的灵敏度不够等问题向老同志学习、向书本学习;在玻璃注射器检定中,不但学习注射器国家标准和检定规程,而且学习了《玻璃工艺学》、《窑炉学》等基础理论,还多次到上海、常州等地计量部门和注射器厂学习。1979年在天津召开的《玻璃注射器》国家标准和《玻璃注射器》检定规程审定会上,我提出的一些合理建议,得到了国家计量局李洪岭工程师、上海市计量局竺珊玉等同志的赞同,被会议采纳。会后,在驻厂检定中,为帮助县注射器厂加强质量管理,我编写了约3万字的《玻璃注射器各工序工艺质量标准》,在工艺过程中严格执行,大大提高了注射器的质量,并扭转了厂方认为我们计量部门是外行,是搞“管、卡、压”的看法。在压力计量中,我在认真干好检定工作的同时,系统学习了《压力计量基础知识》、《误差理论》等知识,记得当时师傅要求检定时,标准表与被检表的表面要在同一平面,我感觉这样会增加视觉误差,我便把两块表面调成约150°夹角,工作起来感觉很好,并在《中国计量》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得到了师傅的肯定。多年来,我先后在《计量报》、《中国质量技术监督》、《中国标准化》、《中国技术监督报》、《法制建设》、《中国计量》等20多种刊物上,就衡器检定、注射器检定、压力计量、计量管理、计量法制和标准化等方面发表了100余篇文章,对工作进行了研究、探讨。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想,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学习理论中实践,是学习和思考的佳形式,是理论和实践的佳结合,而灵感的产生往往就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刹那,往往就在学习与思考相碰撞的一瞬间。多年来,我干一行,爱一行;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都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学习理论中深入实践,对每项工作都有所研究、有所发现、有所改进、有所提高,我想这也许就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吧。
当然,这些年来,虽然在实践中学习了一些理论,也圆了大学梦,但是,仍为自己没有对口的学历,从事的工作又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悲观过。现在回过头来看,我感觉有对口的学历固然好,但是,没有学历,只要有一颗火热的事业心,爱岗敬业,工作中能联系实际学习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样能把工作干好。如果我们每一位计量工作者,在各自的层面上、各个岗位上,都把自己的工作干好了,能对工作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创新,计量工作就能又好又快地发展。有学历和较深理论基础的同志,把理论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并且持之以恒,定会做出骄人的业绩。在这里我特别想说的是,在基层计量战线上,像我一样没有学历或理论基础不高的同志,应克服自卑的观念、无所作为的观念,结合本职工作学习理论,长期坚持、锲而不舍,就一定会对工作有所改进、有所提高。朱振超、孔祥瑞等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作出不平凡的贡献就是明证;美国质量管理克劳斯比也不具备理论或者工程学科的学历与背景,但是,他在长期的质量管理实践中形成的“零缺陷”质量管理理念,在与主流质量观念的挑战中,受到全世界质量界的肯定、重视和普遍应用……
30年来,凤阳质监人勤奋学习、努力实践、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经过30年艰苦奋斗,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生活,建成了约3000平方米的办公楼;当年单一的衡器检定已发展为长、热、力、电计量的几十项业务;由一辆板车起家,发展到5辆机动车,可以在30分钟内同时到达辖区内若干个服务单位或勘验现场;2007年,占地约10000平方米的安徽省非金属矿检测中心已经省质监局批准立项,2008年6月已完成土地无偿划拨工作,2009年有望建成使用……凤阳质监局已经成为凤阳经济建设须臾离不开的、令人刮目相看的部门。当年,老所长描述的、令我神往的理想境界已经或正在实现。质监事业终于历经风雨见彩虹,迎来了朝阳满天的时代。
在这里,愿与年轻朋友共勉——有志者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