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回收银元宝报价及图片,银两
-
面议
银锭是用白银按一定的形状和重量铸造的一种块状物,就形制而言,可分为几种:船形、条形、饼形,不同形状的银锭有着不同的名称,船形的一般称银锭,条形的一般称银铤,饼形的一般称银饼,因为人们常见的是船形的一种,也就是元宝,所以习惯上将它们统称为‘银元宝’。
元宝在古代是流通的货币,大多被当官的和一些富商所拥有,在老百姓心中是吉祥的象征,有着财源滚滚来的寓意。同时也是财富的一种象征,是人们乞求平安富贵的一种寄托,能够保宅平安,使人平平安安。
元宝本身是象征金钱,自古便是中国货币史上的货币之一,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凸显着拥有者的财富和地位,是古代价值的符号。在中国货币史上,正式把金银称作元宝,始于元代。但早在唐初开元通宝行世时,民间就有取其硕大、贵重之意,旋读为“开元通宝”。
各种银锭因铸造工艺的不同,成型后的情况也不同,现在制假银锭,往往工艺与过去不一致,因此,成型后的情况也不同如果不是真银制假那更不相同。如一是五十两的双翅银锭,成型后双翅层次分明,宝气光亮;锭面中心常常有一个小凹,但将型模倾斜固定于一边的中心无凹状,这类器型底部和侧部一般有蜂窝状,又如锭面凸出无丝纹的银锭器形。主要有两广、云南槽银、牌坊银,河南腰锭、山西晋泰锭等,这类银锭的特点是锭面平滑、呈溢满状凸出,四边是圆弧状角,侧面有重纹,槽银底部蜂窝状有的不明显,甚至没有,但牌坊锭底部有蜂窝状。三是锭面凹陷无丝纹,中心有奶头状的银锭器形,主要是以四川为代表十两圆锭型,底部蜂窝状明显。四是锭面微凹并有丝纹的器形,这类一般是碎银,银的成色达9成色以上就会有丝纹形,9成色以下者银的层色越低,说越无丝纹银。银锭的底部和侧的蜂窝状大小、多少、深浅是鉴别真假银锭的又一重要依据。凡蜂窝较深、较密、洞内圆润光亮,有回珠,有彩色光泽者必是真银锭,银合金银锭一般没能上述特征,如果蜂窝中灰黑一片,可能是铅等假锭。蜂窝状凡是自然形成的必然是口小洞大,深浅不一,人为制造的蜂窝状正好相反。
银锭是熔铸成锭的白银。目前出土银锭中年代早的,是西汉汉景帝中元二年 (公元前148年) 所铸。西汉末年,王莽推翻西汉,建新朝,也铸有银货。从此之后的历代朝代都有铸造银锭,但都流通不广。尤其是明代初期,当时民间流行用金银来交易,洪武八年,朝廷发行宝钞,宝钞就相当于人民币的纸币,可以用作兑换银两的纸币,发行宝钞之后,朱元璋下令严禁民间用金银交易,违者治罪。到明英宗即位后,才开始逐渐解禁,允许民间用金银当货币交易。这一举动造就了明朝当时社会整体购买能力要宋、元两朝。到了清代银锭更加流通,并实行银钱平行本位制度,规定制钱一千文准银一两。银两是法定通货,不仅民间交易收藏使用,官府收纳地丁捐税也使用。由此形成银两制度。清朝的银两多以马蹄形的元宝出现,故亦称为宝银。经过熔铸,又可分为大锭、中锭、小锭,通称银块或银锭此外还有碎银。由于各地均可自行熔铸宝银,以致宝银的种类和名称虽然全国大体一致,但成色与重量并不一律。各地使用不同成色名目的银两,相互兑换均有一定的折算比率。
历朝历代中,银锭的种类都是不统一的,一种是宝银,呈马蹄形,重50两;第二种是中锭,多为锤形,重约10两,又称小元宝;第三种是小锞或锞子,形为馒头状,重一二两,也叫小锭;第四种是不足一两的散碎银子,有滴珠、福珠等称谓。银锭到民国时期都还可继续使用,直至新中国成立,银锭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再作为货币交易。因此导致其存世量非常之,在拍卖会上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可遇不可求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