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瓶内部的“充电”—电动车频繁充电对电池真的好吗?2
-
面议
二、随机性早期容量衰竭的隧道效应
研究发现一组正常的电池极板,要充入和放出全部电容量,极板表层到深层的化学通道的畅通,其孔隙通道的微观几何尺寸越大,孔隙越多,放出的容量就越高,电流就大。
而这个条件一旦被破坏,容量就会降低,电流会减小,即使是新电池也不例外。电化学分析表明,即使正负极板全部转化成了氧化铅和二氧化铅,其容量依旧会大幅度降低,这种状态是—种典型的早期容量衰竭的特征。
经过连续的跟踪研究,我们发现了一种特殊的氧化铅和二氧化铅形成结构。通过电化学分析表明,由于很多用户一天只有30~60min左右骑行时间,其余时间都在充电。
电池极板50%~70%左右的氧化铅常年不参与工作,但是每次电池充电时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游离产物都会对电池极板的深层通道产生沉积,经过数百次的连续沉积,极板的深层通道便被堵塞了,电池容量就仅剩下经常使用的那一部分了。
同时由于极板常年处于临界高压过充状态,因此氧化铅和二氧化铅产生严重的晶格变异并形成大量β型氧化铅结构,造成了充足电就是放不出来的现象。
免维护铅酸电池的通道效应是我们在电池的超命研究中提出的一个电池故障新概念,在国内几个电动自行车品牌电池的寿命实验已经得到了验证。
在实验中有一种与电池传统使用理论完全相反的现象。按国际通行的免维护铅酸电池使用理论,电动自行车电池充电越勤,则电池寿命越长,浅放电30%就充电,电池寿命应该可达到1300次。
但大量的实验证明结果恰恰相反,电动自行车电池浅放勤充,不仅不能延长电池寿命,反而会大幅度降低电池的正常寿命。
例如:在一组短程用户群中,他们每天行驶路程在3~8km以内,每天骑行后,立即充电,结果平均不到5个月,电池容量几乎衰竭至40%~50%。而一些用户骑行时电池不见到黄灯不充电,每次累计放电量达到85%左右才充电,电池用了接近4a了还能跑二十几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