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同治年制瓷器哪里可以鉴定
-
面议
同治(1862--1874)朝时间较短,瓷器制作基本沿袭前朝,制作量和传世量较少。官窑器值得一提的是同治皇帝大婚时的定烧用瓷,一般器型硕大,彩绘多红,寓意多为龙凤呈祥、吉祥如意、多子多福、鸿喜齐天等,但存世极少;其二为慈禧用瓷,器物一般款识为口沿下有“大雅斋”楷书款及“天地一家春”印章式篆书宽、外底有“永庆长春”红彩楷书款。
同治九年,御窑厂专为“体和殿”烧制了百只大鱼缸,其他器皿约万件,,皆署“体和殿制”款识。(“体和殿”是慈禧居住储秀宫时用膳之处)。其胎釉和绘画的精细程度近似于道光时的署“慎德堂”款的器物,造型除大鱼缸外,还有灯笼樽、各式花盆和圆形棒盒等。多以黄地或绿地衬托粉彩花卉,也有的绘青花云龙和竹兰梅菊或墨彩花卉;一些大件用五彩加粉彩或蓝釉加粉彩装饰。素黄釉暗刻四季花及墨彩花卉器,胎体较为厚重。民国时仿造“体和殿”粉彩较多;虽然晚清制作工敢已经欠佳,但后仿之器却仍然不可企及。仿品的胎体更显粗松,修胎不规,釉面亦不及真品细润平整,画笔滞拙生硬。
清同治粉彩折枝花卉纹捧盒(一对),尺寸:直径31厘米,估价:RMB 700,000 ~ 900,000,成交价:RMB 943,000 ,成交时间:2014.11.02,拍卖公司:保利(厦门)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厦门2014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同治年制”四字双行楷书款。。
清代瓷器发展到同治时期可以说基本可以定性了,所有的彩料,画法,胎质等都已经出现在过去的几个朝代里。同治瓷器在画法胎质上很难与嘉庆晚期,咸丰,以及后面的光绪相判断,差别很小。特别是在画法上,我们很难评判一件瓷器到底是同治的,还是光绪的。因为他们相差不过10几年而已。同治皇帝是清廷历史上一个不光彩的皇帝,在他治下,没有一天是由他自己主理朝政的,因此同治时期缺乏,更多的是一种传承与交替。
同治瓷器延续了清中晚期间胎质相对较为粗糙的特征,当然官窑还是非常细致的。但是请注意,这一时期只有10几年的历史,所以很难在胎质上有本质的变化。同治瓷器在观察胎的过程中,更多的注重胎质是否干爽。很多现今仿的同治瓷器大多胎质湿润。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我们在关注瓷器的底胎时,大多数瓷器的底部都有露胎处。清代中晚期瓷器在鉴定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很难从胎的细密程度上看出真伪,更多的是看胎是否干爽。但是每一个人对于干爽的感觉是不同的,这里窍门来了,观察露胎处,在不同光影下有亮点类(反光点)似包浆一样的东西,且分布不均匀,我们基本可以判断这是干爽的胎质,是真家伙。如果没有亮点,且有细小的摩擦痕,可以断定是假货。这里说说中晚期瓷器的造假手段。景德镇对于仿造清中晚期瓷器可以说情有钟。因为年代相差不远因此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仿造,特别是柴窑烧造,胎的密度和颜色几乎是一样的,或者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之前我们在说道光时漏说的慎德堂制。这里给大家道个歉。这么有名的款识胡同儿给忘记了,这里给大家补上这个知识点。慎德堂是道光皇帝时期圆明园的一处所在。因道光皇帝特别喜欢在这里读书写字,因此得名,并且制作了大量慎德堂款的瓷器。慎德堂款多是四字红款,有人说慎德堂制四字为御书,这在清代造办处史料中也有记载,慎德堂三字楷书款极少,甚为珍有。国宝级藏品。后期仿造的很多,到同治时期已经出现了慎德堂款的民窑瓷器,也就是仿官窑瓷器,光绪,民国更多。这里注意,慎德堂款不一定就是官窑,但大多价格不菲,因为仿造者知道,如果画工不精细,胎质不达标,如何以假乱真呢?
同治本朝官窑多以”大清同治年制“六字楷书款为多,篆书印章款的官窑也有,但是胡同儿本人不敢苟同这种说法,因为印章款总感觉不够庄严,对于封建统治者不够尊敬,硬说他是官窑,有点牵强。(也许是很多商家的卖点吧,得罪人,此处省略一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