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岩原鲤鱼苗繁育基地
-
面议
岩原鲤鳃耙短,呈枝针形,排列较密。下咽骨中长。后臂稍弯,其长略短于前臂;咽齿近锥形,稍钩曲。鳔2室。后室长于前室,约为前室长的2倍,未端圆形。肠长。盘曲多次,肠长约为体长的2倍。腹膜银白色。
岩原鲤大多栖息在江河水流较缓、底质多岩石的水体底层,经常出没于岩石之间,冬季在河床的岩穴或深沱中越冬,立春后开始溯水上游到各支流产卵。
根据岩原鲤的自然生活习性,改建生态模拟池,将岩原鲤过渡暂养,再转入专养池驯养,使驯养成活率显著提高。通过人工调控,使孵化水温保持在22-24℃的范围内,大大提高了孵化效果。
岩原鲤(学名:Procypris rabaudi)为鲤科原鲤属的鱼类,俗名水子、黑鲤鱼、岩鲤、墨鲤,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在长江上游渔业中,经济价值较高。产量不高,但它具有体腔小,肉原质嫩,味鲜美等优点,为人们所喜爱的经济鱼类。
岩原鲤鳃耙短,呈枝针形,排列较密。下咽骨中长。后臂稍弯,其长略短于前臂;咽齿近锥形,稍钩曲。鳔2室。后室长于前室,约为前室长的2倍,未端圆形。肠长。盘曲多次,肠长约为体长的2倍。腹膜银白色。体侧扁,呈菱形,背部隆起成弧形,腹部圆。头小,呈圆锥形,吻较尖,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亚下位,呈马蹄形;唇厚,唇上有不大明显的乳头状突起,小鱼则完全没有。须2对,后对比前对略长,鱼眼径约等长。眼大。侧线平直,侧线鳞43-45个。背、臀鳍刺均特别强壮,后缘有锯齿。背鳍外缘平直,基底长,分枝鳍条为18-21;背、腹鳍起点相对。胸鳍长,末端达腹鳍起点。头部及体背部深黑色或黑紫色,略带蓝紫色光泽,腹部银白。每一鳞片的后部有1黑斑。尾鳍后缘有1黑色的边缘。在生殖期间,雄鱼各鳍为深黑色,头部有珠星。
岩原鲤属于广温性鱼类,其生存水温为1.5℃-37℃,生活适应温度范围为2~ 36℃ ,适摄食长生温度18~30℃ 。水温在8~9℃ 以上时开始摄食,但摄食量占体重的比例较少,约为0.3%~0.5%,水温31~31.5℃ 以上摄食欲明显减弱。水温超过35℃ 时基本上停食。在溶氧2.0~2.5 mg/L时仍能正常生活,佳摄食生长溶氧量为3 mg/L以上,当饲养水体中溶氧低于0.75~0.93 mg/L时开始浮头,当溶氧低于0.55 mg/L时鱼迟钝,呼吸频率加快而产生死亡。正常活动及摄食生长的pH值范围为6.5~8.8,pH值低于5.8或9.2基本上停止摄食生长及体色产生变化为灰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