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景区石雕佛像联系方式
-
面议
当我们走进寺庙,映入眼帘的是寺庙内淡雅清新的禅意氛围,有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也有亭台楼榭点缀其中;在风雨长廊过后便能看到一些空旷的广场。在这些顶天立地的广场上,通常都会伫立着一尊大型石雕观音站像。常见的大型石雕观音佛像尺寸多为6.8米或者9.9米,远远望去就像是从天地之间走出来的一般。
目前,常见的石雕观音佛像都是用花岗岩雕刻而成的,花岗岩石材储量高,开采便捷,而且其颜色质地十分美观,耐腐蚀抗风化能力强,储存时间长,十分适合用于雕刻露天室外石雕摆件。供奉在寺庙内的石雕观音佛像大多都是用花岗岩雕刻,由于旅游行业的兴起,国内寺庙石雕佛像的定制需求量也逐年攀升;越来越多的寺庙喜欢定制花岗岩石雕佛像。
因为大型石雕观音像虽然是分部件安装,但是每个部分仍然是很重的,徒手是无法完成;需要借助的重型工具,比如:起重机、绳索等。这些重要的工具应该先事先准备好,防止在安装过程中因找不到工具而出现事故。其次,在安装石雕观音像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节奏和进度,对安装的顺序要了然于心;一般都是从石雕观音底座开始,底座通常都是整块石头或分割均匀的石,所以在安装上没有什么太大的难度,只要防止出现碰撞造成底座的的破损及避免施工发生事故便可。另外,还要做好水泥浇筑,以确保底座的承受能力。
规格较大的石雕佛头像,可以让人更清晰地看到石雕佛像的面部神态,也能更真切地感受到石雕佛像的慈悲庄严。因此,对于许多寺庙而言,如果想要让信众看到一尊规模较大的石雕佛头,就要雕刻出更高更大的佛像身躯,那么制作这样的石雕佛像全身像,所需要的制作成本是十分昂贵的。而如果只雕刻大型石雕佛头,并且在石雕佛头像供奉在寺庙广场上,势必会给人营造出一种高尚神秘的敬畏感;人们可以抬头凝望石雕佛头像,感受近距离的庄严殊胜。
石佛像的雕刻艺术分别从生活中,和古文献的记载中汲取到灵感,巧妙地运用“双耳垂肩”的富贵相貌,塑造出温润圆满的石雕佛像。人们通过对“双耳垂肩”的字面理解,和文献记载,可以更好地学习佛学常识,知道了石雕佛像的样貌特征,都是来自于佛像的各种“相好”。通过石雕佛像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为我们呈现出了佛陀菩萨的庄严殊胜。
对于观音石雕佛像的开脸艺术而言,雕刻工匠们不仅需要熟练的雕刻技术,还需要掌握高超的美学设计功底。对观音菩萨的神韵要有准确的把握,在面部五官的分布和形态的刻画上要以慈祥庄重为核心。石雕观音菩萨的眼睛一般是半闭着的,这样才有俯视众生的感觉;观音菩萨的嘴巴也很难雕琢,既要让人感到和蔼清秀,又要让人觉得有敬畏感。因此,石雕观音菩萨的嘴型轮廓大多都是微微上翘,给人一种似笑非笑的亲和感。
俗话说石雕工艺品“三分料,七分工”说的就是料子固然重要,但是雕刻的细腻程度比料子更重要。在日常的人物脸部雕刻技艺中就十分讲究“三庭五眼”的标准。“三庭”是指将人的面部正面纵向分为上中下三个等分,即上、中、下三庭。从发际线到眉毛的距离为一等分,从眉毛到鼻尖的距离为第二等分;从鼻尖到下巴尖的距离为第三等分。“五眼”则是指脸宽,即从从左耳到右耳之间的距离共有五只眼睛的长度。两只眼睛本身为两个单位,两眼之间为一个单位,两眼外侧到耳朵各为一个眼长。 由此可见,观音石雕佛像的开脸艺术有着诸多的讲究和细节,但是总是围绕着“慈祥”的脸部标准,将观音石雕塑造成慈祥、优美、宁静、庄重的模样。
众所周知,供奉在寺庙中的石雕弥勒佛是一个平易近人的胖和尚的形象,其身材矮胖,肚子奇大,头顶光滑,双耳下垂;面部神态和蔼慈祥,脸上总是堆满了笑容;让人觉得十分亲切。石雕弥勒佛一副笑哈哈的乐观形象,不仅代表了大的智慧与和善,也蕴含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石雕弥勒佛头顶上之所以没有肉鬓,与民间传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弥勒佛石雕佛像的笑容不仅是寺院氛围的调和剂,给庄严肃穆的寺庙带来鲜活的生命力,让世人遁入佛门时,不仅能修身养性;还能时刻勉励自己一心向阳。弥勒佛石雕像脸上洋溢的笑容,寓意着美好,带来了佛学文化的宽容和智慧;表达了人们对快乐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展现了人们乐观豁达的内在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