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綦江旱柳,馒头柳
-
¥80.00
旱柳落叶乔木,高达18米,胸径达80厘米,为杨柳科、柳属乔木。大枝斜上,树冠广圆形,树皮暗灰黑色,纵裂,枝直立或斜展,褐黄绿色,后变褐色,无毛,幼枝有毛,芽褐色,微有毛。喜阳光耐寒冷干旱植物,分布于北美洲、欧洲、俄罗斯、中国、加拿大、哥伦比亚、日本。具有绿化、观赏价值。生长于海拔10米至3,6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干旱地或水湿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挖苗方式:土球、裸根。栽植季节:春季发芽前、秋季落叶后。园林用途:造林造景工程、城市美化等;产地分布:原产中国,以中国黄河流域为栽培中心,东北、东北平原,黄土高原,西至甘肃、青海等皆有栽培。是中国北方平原地区常见的乡土树种之一。
旱柳用于作路树、防护林及沙荒造林,农村“四旁”绿化等,是早春早发芽的树种。防护林及绿化树种,亦可作用材树种。树形美,易繁殖,深为人们喜爱。其柔软嫩绿的枝条、丰满的树冠及稍加修剪的树姿,更加美观。适合于庭前、道旁、河堤、溪畔、草坪栽植。在北方园林,柳属的一些绿化树种是落叶树种中绿期长的一种。
据《靖边县志》载:清嘉庆末年,知县苑馥桂通过自捐俸银,劝喻乡间富户捐款等形式,购回以旱柳为主的树苗10万余株,清明前后分发县内居民栽植,成活率颇高。后来人们通过自繁自栽的方法,栽植旱柳等树木蔚然成风。同治年间,靖边的生态环境又遭到一次大的破坏。光绪22年知县丁钖奎到任后,鼓励民众广栽树木,搞好管护,亲自撰写了《劝民种树俚语》,到处张贴宣讲,使人们种树的热情更加高涨。1942年,惠中权任靖边县委,为了粉碎当局对边区的经济封锁,曾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以旱柳为主的植树造林活动,提出了“多栽一棵树,多养一只羊”的口号,使靖边的经济建设和群众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受到的表扬,并在陕甘宁边区推广了靖边经验。其间,还涌现出以白云瑞为代表的一大批植树英雄,作家吴伯箫以《火焰山上种树》为题,报道了白云瑞的事迹,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
清代以前,靖边长期处于边塞地带,是兵家必争之地。北宋与西夏在这里对峙驻防,时常有战争发生,民不聊生,田少树木。到了明朝初期,为了防止蒙元残余势力扰袭击,延绥巡抚余子俊筑长城穿境而过,大量耗费地块民力,出现了人烟、田园荒芜的局面。只有为数不多的住户,在自己的地块里栽植一些旱柳等,以供生产生活之需。除了像神树涧那样的个别地方,绝大部分地区只有自生自长的零星树木,植被破坏非常严重。加之毛乌素的流沙不断推移入侵,每年风沙肆虐,干旱连绵,几乎成了不毛之地,到处是“狂风阵起不辨昏和昼”的景象,直到1949年,靖边境内的森林覆盖率只有0.5%。因此,无论是官府还是民间,都认识到植树造林的重要性。由于旱柳非常适合当地栽植,而且成材快,枝叶又是羊子的好饲草,所以就成了树种。
【旱柳生长习性】 旱柳是一种北方常见的落叶类乔木,它们既可以在干旱少雨的贫瘠土壤中生长,也可以在长期有水的江湖两旁生存,既能在北方的冬季室外安然越冬,又可以在南方夏季湿热环境下茁壮成长。旱柳是非常耐寒的,耐寒的低温度会达到零下50度左右,因为旱柳可以在黑龙江的小兴安岭一带存活。
【旱柳繁殖方式】 旱柳的繁殖方式大致分为两种,种就是大量繁殖小苗的扦插繁殖,也是保定硕博园林用来培育大量小苗的方法。第二种就是播种繁殖,但是因为旱柳种子保存起来非常麻烦,保存不当的种子易失去发芽能力,因此这种繁殖方式逐渐的被淘汰,都选择了更简单更容易成活的扦插繁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