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铜像私下交易,佛像交易
-
面议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北魏中期)
宾阳中洞,被称为窟。这里是北魏玄武帝为他的父亲孝文帝所开凿的功德窟。从公元500年到523年,根据史料记载,此窟共计使用人工802366人天。也就是说当年在这么一个洞窟中,每天同时有90多人在工作,这样持续了24年。
宾阳中洞的石刻呈现出大气的细腻精美。究其原因,还要从材料本身考虑。龙门石窟的山体,其石质属于寒武系石灰岩和白云岩,这里的石料非常的细腻,其密度较云冈的变质岩高,但硬度较云冈低。所以特别适宜雕刻精细的花纹,而且又不容易风化。
于是,经过能工巧匠的辛苦劳动,结合着中原传统工艺留下来的雕刻技术,这些岩石被雕刻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栩栩如生的佛像。
其实这个窟还有历史上美的一套帝后礼佛图,可惜外国人收购时,被砸碎了。原址只剩盗凿后的石坑,现在也不知道真迹怎么样了。据说实在太碎,根本没法复原,琉璃厂的师傅弄了套假的,卖给美国博物馆,反正是毁了。
北齐佛像的取胜在于他的线条的柔和美。脸部的微笑变得更加含蓄,北魏的佛像可以叫做微笑,东魏和北齐的佛像那叫做笑意。那种微笑是超过了西洋的蒙娜丽莎的。我更觉的蒙娜丽莎的笑更像是北魏的那种。东魏北齐的呢,有种说不出的深藏着的内涵,无法来表达。
北齐的佛像动作单一,但是从不让你感觉枯燥。因为他的动感在于他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流线。有人说北齐的造像缺点是缺乏动感,我会心眼里骂他-那是你不懂。因其无法和他交流的原因。
纵观佛教造像史,一提艺术,所有的人都会说——唐代的美。事实不然。我看着那臃肿的脸,我就不想再看其他。一直想说服自己“唐朝的美”。一直也没成功过。也就不附庸了。
佛教艺术的时代性极其明显,100年就会有一种更替,且更替显著。也许每个时代就有着每个时代的性格,表现在艺术上。或者说每个时代有着每个时代的艺术的“意”在里面。
北齐造像的“意”是什么?为什么那笑意如此的沉静?我不清楚,就像不清楚为什么杀人如麻的北齐皇喜爱佛教一样。留着过些日子做个课题给自己吧。
明 铜制释迦牟尼佛
尺寸 高33cm
北京华辰
释迦螺发肉髻,面庞丰满,双目低垂。螺发颗颗凸起明显。着袒右袈裟,仅袈裟一角披右肩头,袈裟领部及下摆均阴刻卷草花纹样,衣纹流畅生动。右手施触地印,左手施禅定印,触地印为释迦成佛瞬间群魔侵扰,佛祖召唤地神,指尖触地,地神涌出,见证佛陀大彻大悟,代表着佛的圆满智慧,也是释迦的辨识标志之一。全跏趺坐于莲座上,莲座上下沿均饰连珠纹,莲瓣刻画细腻,瓣尖雕饰卷云纹。此像造型简洁,表现出西藏艺术的影响,同时细节表现丰富,但又不同于同时期宫廷造像的繁缛,为明代民间造像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