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567老厂瓷价格近期成交记录
-
面议
“567瓷”的命名与其出现时代有关,上世纪50-70年代,国营瓷器厂生产了一大批瓷器,这些瓷器就是567瓷器。在当时,中国一共有十四家国营瓷器厂,每一个厂家所用的底款都是一样的,因而在划分分类的时候,这些瓷器都被划分到567瓷器中。在瓷器文明史上,将中国陶瓷制造推向了又一个历史繁荣的颠峰,是中国瓷器史的一个里程碑。
“567瓷”是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景德镇国营瓷厂生产瓷器的简称。主要包括红星、宇宙、为民、艺术、、人民、、光明、东风、景兴、新华、红光、雕塑、曙光瓷厂等等,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制作的瓷器,也归属其中。
之所以许多藏友格外偏爱“567瓷”,一方面因为当年曾在计划经济时代景德镇瓷厂工作过的人还有部分健在,对现有器物可以辨认,不像宋、元、明、清朝瓷器难以判别,另一方面,出于对亲历且逝去的那段时光的留恋情怀。
有评论,在新中国这个时间段制作的瓷器,堪比清三代御窑厂制瓷,甚至有一部分学者曾说,如青花大王王步等陶瓷大家制作的瓷器,已直追清三代,无论从艺术价值,工艺价值,还是从文化价值而言。
瓷厂与昔日的御窑厂一样,皆是“国家营建并专项拨款,集天下能之匠,用天下好之料,行天下熟练之工艺”,加之艺术家和匠人的社会建设之热情,确实创作了时代的艺术珍品瓷器。
五六七瓷器具有收藏价值,这个问题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翻开历史,每当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剧烈变革的时候,也就是艺术创作激情澎湃、艺术灵感冲腾勃发的时候。这一阶段无论是造型设计,还是制作工艺都充满了雄浑的气势、激情的美感和的力道把握,这都是其后漫长和平时期里平淡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于是也就成为了相当一段历史时期里的艺术。
一、567瓷器的珍贵性、创造性
567时期,国营瓷厂汇聚了一大批陶瓷美术大师和文物研究修复,瓷器生产水平可以说是全国高。在他们的努力下,很多不亚于清三代瓷器品质的器物被生产出来,如的“7501”瓷瓷胎白度达到了90%,而古代官窑的高白度也只有80%。同时,567瓷器制作大师中的很多人经过的艺术培养,充分在瓷器制作上展现了自己的创造力、文化素质及美学修为。
二、567瓷器时代特色鲜明,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这一点不需多言大家也能理解。在整个生产过程中,567瓷器先后历经大跃进、文革、打倒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个时期的瓷器尤其在题材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面貌。1972年开始,国营瓷厂又开始担任起烧制外销瓷的重任,又一批特色瓷器问世。
期间也涌现了大量的陶瓷美术家,有一份并不完整的名单,上面有:毕渊明、章仕保、吴康、王小凡、叶震嘉、赵惠民、常兆新、涂菊清、潘文复、章亮、章文超、王隆夫、田慧棣、翟筱翔、沈盛生、徐焕文、邹甫仁、余文襄、叶冬青、陈先水、周湘甫、叶震嘉、常兆新、邹国均、汪昆荣、吴元清、王一亭、王鹤亭……许多人物现在只能从历史和瓷器中品读,可谓“家家抱荆山之玉,个个握灵蛇之珠”,各怀绝技。
咱们今天还是讲讲567瓷器的鉴定技巧。这个时期的瓷器由于年代并不久远,距今也就六七十年,很多瓷器的表面也没有明显的包浆,再加上有些环节使用了现代化工艺,这就导致一些藏友很难分辨真假,觉得跟新仿的没什么不同,但其实细看的话还是有区别的。
上面这件小赏盘就是50年代的,这时的瓷器呢基本还保留了一些民国的特征,因为制瓷的工匠还是民国那批人,加上有些原材料都是之前遗留下的,另外工艺上也没做太大的改进,所以这个盘子看上去就跟民国瓷几乎一样。釉面的那种温润感,上面的棕眼以及底足的干老状态,全都一样。
不同的是底款,这种景德镇制的四字篆书款早出现的时期就是50年代,民国没有这种款儿。所以我们在鉴定这个时期的瓷器时,完全可以借助民国瓷的鉴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