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瓷器鉴定书
-
面议
仿品胎质、釉质过细
在仿造古瓷时的当时社会生产力,生产手段等,都比当时的真品生产时的时代要进步,而仿造者又怕做得不精,不细,不真,所以在仿造时的用胎釉料加工都是充分利用了当代的生产技术条件,故而往往在精细程度上做得会更加细致,有过之而不及。
如果有经常去景德镇瓷都拜访过那里面的制瓷师傅,了解新瓷作旧的手法,或者有经常到瓷都的老城区那些建筑工地上捡一些作旧的瓷碎片,那么辨别真伪的眼里就会不断提高了,当然,真正要提高辨别水平还是得多接触真品,多看真品,且了解到每个时代的文化特点,总之,仿古瓷器目前都是现代人的所为,所以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一些现代人的工艺痕迹。
陶瓷鉴定是文物鉴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任务不单纯是鉴定其真伪,还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四项任务:一是断时代,二是识窑口,三是辨真伪,四是评价值。项有些内容相互交叉,性质近似。第四项则主要是评价陶瓷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方面的价值,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鉴定陶瓷有两种方法:一是使用科学手段确定古陶瓷的时代、窑口、真伪和价值;二是凭借考古和实践经验,用目测、手摸等方法断定其时代、窑口、真伪和价值。科学手段需要借助于科学仪器和精通知识的技术人员方能进行。用目测、手摸等方法鉴定古陶瓷的科学依据有三条:一是纪年墓出土的文物,二是考古发掘的文化层,三是陶瓷本身的确切年款。依据上述三方面提供的陶瓷文物资料,对其造型、纹饰、胎釉及工艺诸方面进行综合排比分类,便可摸索出规律。
断时代的要领是把握陶瓷的造型、纹饰及釉色特征,根据造型、纹饰及釉色特征可断定陶瓷的大概时代,如龙纹,隋唐时期多以雕塑的形式出现,用来装饰壶柄,宋代的龙纹则多以刻花和印花出现,其形象十分规整,与同期的绘画和织锈等工艺品的龙纹如出一辙,元代的龙纹矫健,明请的龙纹富于变化。再如郎窑红釉,一望釉色便可断定其上限为康熙时期产品,而钴蓝釉瓷器,其上限肯定不会早于元代早期。造型也是如此,如凤尾尊,其上限不会早于清初。再如棒槌瓶,其上限也不会早于清初。还有梅瓶,宋代开始流行,宋、元、明、清历代都生产,但每个时期的造型曲线变化都不一样,把握住每个时代标准器物造型的曲线变化,自能断定其时代。
根据造型、纹饰及釉色的基本特征,要求鉴定者熟悉陶瓷史,尤其是博物馆展出的藏品及其所出的各种图录,是学习陶瓷史的基本教材。近年兴起收藏热,各种收藏类书刊亦应运而生。但其中有不少书刊商业味过浓,又非工作者所编,谬误连篇,误导读者,害人非浅。故读者在选择参考书时,一定要慎重。为让初学者少走弯路,我推荐几本较好的书如下:
识别窑口即判定陶瓷的产地,其要领是把握陶瓷的工艺特征,胎、釉及修坯和烧成等,不同的产地均有各自的特征。如耀州窑系产品,同是青釉刻、印花产品,但陕西耀州窑底足露胎处均有褐色铁斑,河南地区产品则均为灰白胎;广西容县、滕县窑产品青釉则为铜绿。再如钧窑系产品,山西浑源窑的红斑在碗内多为对称的十字形,其他窑口的红斑则不规则,而浙江铁店窑则胎薄坚硬,与其他窑口的疏松的灰白胎有明显区别。还有明、清时的宜钧和广钧十分容易混淆,釉色不好区分,但宜兴窑做工精细,胎质细腻。
总之,把握各窑口的工艺特征,是分辨窑口的关键所在。这方面的参考书目主要是各地区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报告,如耀州窑、磁州窑、长沙窑、漳州窑、德化窑、建窑、龙泉窑及南宋官窑,均有正式的发掘报告出版,其资料翔实,可资参考。另有两本图录介绍如下:
《中国古窑址瓷片展览》:该书是故宫博物院精选历年调查古窑址资料,包括13个省44个县(市),时代上迄东汉、下迄元代的500件展品的图录,有英文版、日文版和香港版三种,是研究、鉴定元以前瓷器窑口的重要资料。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采集到的瓷片资料,许多窑址未经正式发掘,便已荡然无存。
《故宫藏传世瓷器真赝对比历代古窑址标本图录》:该图录为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出版,书分两部分,前半部为真赝瓷器对比,后半部收录故宫藏瓷片标本48个窑口共计322件标本。前书为出国展览图录,非正式出版物,发行量不大,而该图录为正式出版物,两书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