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瓷器鉴定
-
面议
87、变色青花:清三代以前的青花,大多会随着光照不同、角度不同而颜色变化。另外也与日照长久、日照与否有的关联,日照越长色越深,避光越久色越淡。并可逆转。这些特征,青花瓷越古越明显。若要确实体会感悟此特征,是需费时日的。常人是难以理解的,无机的青花瓷怎能变色。但几代人,探索检验,证实这一点,也是鉴定青花瓷的重要依据。不管有无人认同,这是客观存在的。为了传承,故在此多言一句。另,变色青花还有另外一种含义,即是指万历、天启年间流行的一种青花发色。它是由绿到蓝,由蓝到绿的变化,是窑里烧成的。在同一瓷器上,同一笔划中会出现不同的色彩,角度光源不同,而感受的颜色也不同,但只是绿色与蓝色的互换。
又叫欠火工。
因欠火,会使瓷器相应地出现差异,如色彩,硬度,瓷声等方面。
常有人将次火瓷当仿品判断。
另有工艺设计的低温瓷,也会如次火瓷。
例如黄土胎的北宋哥窑,若是温度高了就变成灰胎了,也就失去黄土胎的神韵了。
完整的次火瓷是很少见到的。
其自身半生不熟的,易损。
如遇残器,一看断口就明白次火了。
根据款识来确定瓷器的新旧和真伪,是鉴别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今日的传世品和仿品以明,清两代瓷器居多,款识而明、清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征。如明代款识就有 所谓“永乐款少、宜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明代字体多用楷书款,但永乐、宣德、弘治年间有少数例外,清代顺治,康 熙二朝亦楷书盛行期,雍正则楷书款多于篆书款,乾隆时期篆书款渐多于楷书款,嘉庆以后篆书款遂成为主流,直到清末才又恢复以楷书款为主的趋势。总之,观察款识既要注意其笔法、字体,结构和款色等各方面,还应当知道同一时期的款识笔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只是在风格及色调上不失其时代特征。因此,还结合共它方法来辨别真伪。
在官窑和民窑瓷器之间,有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说法。一般来说,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判别真伪的线索,但不能把它看成是的。民窑瓷器中也有五爪龙的纹饰,官窑瓷器同样也有三爪、四爪龙的作品。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就画的是三瓜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则是四爪龙的装饰。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皇帝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
从胎釉方面看,由于时代和地区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故在鉴别瓷器时应对此细致的观察。观察古瓷,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如旧瓷多有所谓“莹光”或“酥光”的说法。这两种与一般新瓷釉上出现的所谓“浮光”相反,而蕴含着一种如玉如脂的光泽,前者的光由内发,后者光由外铄。这种深厚温润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则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也就是所谓的浮光。但有些仿品经过茶煮、浆沱、药浸、土埋处理后,也可以消除此种“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