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私人老板现金收购百色铜镜个人上门交易
-
面议
铜镜本是日常用品,但由于镜子能反光、能清晰映象,因而被人们引喻出许多社会功能,成为古人墓葬的随葬品。由于铜镜所具有的「破暗取明」、去魔压邪作用,再加上古代「视死如生」和「诸之具无不从者」的观念,人们把生活密切的铜镜同葬,以供死者在阴间继续使用。
在上者以至民间的赠镜活动,无形中推动了铜镜制作的发展和技术水平,使铜镜成为精美的日用工艺品,并受到上至王公,下至平民百姓的喜爱。
古书中提到的「山鸡舞镜」(《异苑》)、「化鹊捎信到夫前」(《神异经》)等故事,都与爱情有关,更成为许多诗文常爱运用的题材。这些美丽或凄然的故事,既表现了古人的美好愿望,又说明了铜镜作为信物,其传承与纹饰内容是渊源有自的。考古发掘中也曾见到合葬墓中各持半面铜镜的实例。
镜子能驱邪照妖,是古代以至现代的传统观念,古人不理解铜镜映射的原理,以为铜镜可以发光,具有「法力」,可以照妖驱邪。很多道士修行、炼丹时都镜不离身;佛教和道教举行仪轨时,铜镜亦成为不可缺少的法器;有些人还以镜子作为镇宅的法器。这虽然未必符合科学精神,却也可以在精神和心理上,给虚怯的人以一点安慰。
1959年,在日本福冈县饭冢市立岩堀田的瓮棺墓出土了一面汉镜,其铭文与西汉时期的铭文镜基本相同:「日有熹,月有富,乐毋事,常得,美人会,芋瑟侍,贾市程,万物平,老复丁,死复生,醉不知,酲旦星(醒)」。另外,1978年11月,在席巴尔甘(Sibrkand)贵霜早期三号墓中,也出土了铭文基本相同的汉代铜镜,这是汉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又一证据。
清末民初的学者罗振玉在《古镜图录》中形容铜镜:「古刻划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善备,莫镜若也。」古铜镜随历史社会的发展而各有不同美态,形态、纹饰、铭文、内蕴、技艺等,各具特色,以下略取一二以作介绍。
此镜为三弦钮,方格钮座,羽状地纹。地纹之上,四个山字形纹饰作右旋排列,山字形的网底与方格四边平行,方格中点和四角上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靠镜缘一侧,共伸出16只花瓣纹,方格四角外侧的花瓣纹两侧有末端向下勾卷的花叶纹,向右侧伸出一支长叶纹;绹纹带将这16个花瓣纹相连:一组将方格中点的花瓣纹与方格四角外侧的花瓣纹相连;一组将方格四角上的花瓣纹与山字纹左上方的花瓣纹相连,构成两组相互交错四叶瓣图案,非常繁复而华丽,卷平缘。
蟠螭纹是一种变体的龙纹,形态多为盘曲纠结,穿插缠绕。此镜为三弦钮,云雷地纹。钮座外为宽凹面带环,内饰一人与三龙纹,人作奔跑状,龙作回首形,一龙脑后有角,有学者研究认为此纹饰是表现古代「刘累训龙」的故事(见《收藏家》2000年第8期《一面特的战国龙纹镜》孙克让)。且龙分公母,有角的龙为雄龙,无角龙为雌龙;主纹饰为三龙间以折叠菱格,三龙纹繁复夸张,龙口大张,露利齿,线条饱满富于弹性。素卷缘。此镜内区纹饰,目前尚未见于著录。
铭文镜虽然没有华美的纹饰,但其文辞和书法却为研究者所重视,因为它不但反映了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其古朴的字体也记录了书法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