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离家出走全封闭管理学校地址
-
面议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厌学问题已成为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厌学情绪是逃学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逃学行为则是厌学情绪的极端表现。人们常把逃学和厌学联系起来。
厌学可表现为很多种形式,如:孩子变得不爱上学,不愿见老师,甚至每到上学前,孩子就喊“肚子疼”、“头痛”等;有的孩子不愿做作业,一看书就犯困;即使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注意力也常常不能集中;有的孩子虽然也在看书,却“看不进去”;不愿大人过问学习上的事情,对父母的询问常保持沉默,或者表现烦躁,或者转移话题;上课时常打不起精神,课后却十分活跃,表现为“玩不够”。而逃学作为厌学的极端行为则主要表现为不去上学。
教师“厌教”课堂没趣味,学生受影响学习没兴趣。教师态度不正、不民主、盛气凌人,学生厌烦这样的老师,进而不愿听他上课,厌学这一学科;教学内容不丰富,讲课照本宣科,听了收获不大,听着没劲;教法不活,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不管你愿不愿听,讲了就算;学生课业负担重,压力越大,厌学心理越重。这样的教学,学生像受罪,他怎能不厌学!
学校评价体系不够完善,量化学习成风,不考虑学生的情绪反应。在传统教学体系中,要是没有分数,教师就像一个陷入敌阵而失去战斗力的士兵一样束手无策。“合作教育学”提出尝试不给学生打坏分数或不打分数。他们坚信懒惰的学生比想象中要少得多,只有在儿童遇到了力不胜任的学习任务时,他们才会变得懒惰起来。并提出对于思维能力和学习成绩处于低水平的儿童,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分数,而恰恰是“自尊心”。一旦儿童的学习受制于分数(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没有智力活动的欢乐,没有认识的欢乐,就必然把学习变成一种枯燥无味的苦事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孩子一连得了2 分,他就同自己的命运妥协了,觉得无所谓了,求知欲的火花被熄灭了,第二次点燃求知欲的火花是多么难呀!”“只有当儿童学会重新做作业,同时产生了欢乐感和自尊心的时候,我才开始给他打分数。”所以,他提出“让学生抬起头来走路”的口号。
不良行为严重,不满16周岁的孩子,应责令家长管教或送教育学校,在功能定位上,教育学校是国家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手段,在适用对象上,教育学校的招收对象主要是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
学校学生主要分为警送生、校送生和家送生。其中,警送生主要为因年龄原因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和检察机关决定相对不起诉、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人;校送生主要为在校期间存在霸凌、多次旷课逃学等不良行为,学校反复管教无效,经与家长沟通,同意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学生;家送生主要为存在不良行为、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无法有效管教,需要求助学校的未成年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