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民国官窑瓷器一般值多少钱?
-
面议
民国时期,虽然官窑体系崩塌,但一些统治者为装点门面,专人设计样式,制作瓷器,其质量和水平并不亚于封建时代的官窑瓷器,因此这些瓷器被称为 “现代官窑”“民国御瓷”。从现存实物看,民国早期的袁世凯、徐世昌、曹锟等高统治者,都特制过瓷器,其中以袁世凯特制的 “洪宪瓷” 为有名。“洪宪” 是袁世凯复辟帝制所用年号,他效仿以往皇帝,命令景德镇烧制精瓷备用。为此,他从故宫选出雍正、乾隆、嘉庆等各朝瓷器做样本,命郭葆昌筹办洪宪御窑,还想重建御窑厂。有一种说法是,原定生产四万件瓷器,但因时间等原因只完成了六千件。这批瓷器除增加新造型外,基本沿用传统制作工艺,且彩绘比清代瓷器。为袁世凯特制的 “居仁堂制” 款粉彩瓷器,具有清代宫廷用瓷的风格。袁世凯灭亡后,主事者为收回本钱,将未烧成的 “洪宪瓷” 底款改写为清代雍正、乾隆等不同年款,所以这批 “洪宪瓷” 中有些造型、工艺相同,但底款不同。后来有人将一批 “洪宪瓷” 转往香港,香港文物鉴藏家杨铨先生将这批共六百余件的 “洪宪瓷” 悉数购得。1959 年国庆十周年前夕,杨铨把家藏的 5542 件珍贵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广州市人民,其中就包括那六百余件 “洪宪瓷”。
1915 年 12 月,袁世凯称帝,改国号为 “洪宪”,尽管其皇帝梦仅持续了 83 天,但却催生了一批在民国瓷器史上品质的仿古瓷 —— 洪宪瓷。
1916 年初,袁世凯委派庶务司长郭葆昌(字世五)赴江西监烧洪宪御瓷。郭葆昌出身古玩行,对瓷业有一定了解,且怀有振兴瓷业的志向,他到景德镇后,利用江西瓷业公司的实力,重金聘请原御器厂的各类高手,包括造型、上釉、绘画、填彩、焙烧等方面的名师,选用精良的瓷土、彩料和燃料,仿照雍乾官窑粉彩瓷器进行实验制作。为了烧制这批瓷器,袁世凯不惜工本,投入了 140 万大洋,折合白银约为一百万两。据郭葆昌的外孙马常先生回忆,这批瓷器约有四万件,不过也有记载称只有六千件。但无论数量多少,分摊到每件瓷器上的成本都相当高昂,相比之下,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每年上交瓷器四到五万件,而朝廷一年拨付的费用才三万两白银,由此可见洪宪瓷制作的程度。
郭葆昌在景德镇担任陶务总监督后,选择景德镇市内的湖北会馆作为绘瓷工场,由陶瓷家鄢儒珍负责烧制,成功烧制了一批瓷器,主要以粉彩和珐琅彩为主。珐琅彩是由清宫廷造办处的画师自炼或西洋的珐琅料,按的样稿在烧成的白瓷上作画,再入炉烘烤而成,其料主要成分是硼酸盐和硅酸盐的混合物,在不透明的白色易熔的珐琅料中,加入适量金属氧化物色素,使得洪宪瓷的珐琅彩相较于其他瓷器更为特,色彩明艳丰满,画面生动逼真。
郭葆昌在景德镇督陶时,还为自己烧制了一批瓷器,署款有 “觯斋” 等。这批瓷器带有浓厚的文人趣味,以瓶类为主。器型雍容典雅,线条简洁,瓷绘以人物和花卉为主。花卉以疏淡为基调,着色清淡,布局疏朗,没有一般民国粉彩花卉的浮华浓艳之俗;人物多为高士图,姿态恬淡,表现出功成身退后隐逸的悠闲,体现了郭葆昌虽出身古董铺小学徒,但愿以文人自居的人生理想。
除了经济价值,民国官窑瓷器还具有特的艺术欣赏价值。这些瓷器的瓷绘精美,色彩丰富,无论是山水、人物还是花卉图案,都展现出了画师们高超的技艺和特的艺术风格。如 “静远堂制” 款瓷器的单色釉,格调含蓄优美,体现了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觯斋” 款瓷器的花卉着色清淡、布局疏朗,人物姿态恬淡,具有浓厚的文人趣味。此外,民国官窑瓷器的釉色也十分特,如洪宪瓷的珐琅彩,色彩明艳丰满,画面生动逼真,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些瓷器不仅是实用的器物,更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具有的艺术欣赏价值,为收藏者们所珍视。
民国官窑瓷器的胎质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早期普遍较为粗松,相较于晚清更为明显,胎釉结合部常泛黄色,但也存在精细的瓷器,与晚清类似。例如一些 “洪宪瓷”,其胎质白润,这是因为在制作过程中选用了精良的瓷土,经过精细的加工和淘洗,使得胎质细腻洁白,且胎体相对较轻,呈现出玲珑轻巧的质感,有别于一般民窑瓷器的粗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