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兰察布察右后旗办理有机食品认证流程,有机食品申报条件
-
¥4500.00
"认证"一词的英文原意是一种出具证明文件的行动。ISO/IEC指南2:1986年对"认证"的定义是:"由可以充分信任的第三方证实某一经鉴定的产品或服务符合特定标准或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第三方的认证活动公开、公正、公平,才能有效。有的权力和威信,立于方和第二方之外,与方和第二方没有经济上的利害关系,才能获得双方的充分信任。由在国家注册并认可的组织机构去担任这样的第三方,这样的机关或组织就叫做"注册认证机构"。
为促进食品案例,保障人体健康,防止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由通过资格认可的注册有机食品认证机构依据有机食品认证技术准则、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对申请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实施规定程序的系统评估,并颁发证书,该过程称为有机食品认证。认证以规范化的检查为基础,包括实地检查、可追溯系统和质量体系的实施。
有机食品认证范围包括种植、养殖和加工的全过程。有机食品认证的一般程序包括:生产者向认证机构提出申请和提交符合有机生产加工的证明材料,认证机构对材料进行评审、现场检查后批准。
中国生产的有机食品大部分出口。希望从事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及认证的企业可以咨询辽宁出境检验检疫局植检处(大连)、中国进出口质量认证中心环境认证部(北京)、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南京)或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产研究所(北京)。
中国产品的标准发展经过了一个从分散到规范的过程。2004年之前,中国没有统一的产品标准,各个机构制定自己的有机认证标准。随着中国有机产业的发展和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简称认监委)的成立,2004年认监委发布实施了试行标准--《有机食品认证规范》,在全国范围内试点实施。经过一年的摸索和实践,在《有机食品认证规范》的基础上,认监委正式发布实施产品的国家标准《GB19630.1-4--2005》。至此,该标准成为了中国产品生产、经营、认证实施的标准。
折叠编辑本段认证程序
(一)申请
1) 申请人向分中心提出正式申请,领取《有机食品认证申请表》和交纳申请费。
2) 申请人填写《有机食品认证申请表》,同时领取《有机食品认证调查表》和《有机食品认证书面资料清单》等文件。
3) 分中心要求申请人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本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体系的技术措施和质量信息追踪及处理体系。
(二)预审并制定初步的检查计划
1) 分中心对申请人预审。预审合格,分中心将有关材料拷贝给认证中心。
2)认证中心根据分中心提供的项目情况,估算检查时间(一般需要2次检查:生产过程一次、 加工一次)。
3) 认证中心根据检查时间和认证收费管理细则,制定初步检查计划和估算认证费用。
4) 认证中心向企业寄发《受理通知书》、《有机食品认证检查合同》(简称《检查合同》)并同时通知分中心。
(三)签订有机食品认证检查合同
1) 申请人确认《受理通知书》后,与认证中心签订《检查合同》。
2 ) 根据《检查合同》的要求,申请人交纳相关费用的 50% ,以认证前期工作的正常开展。
3) 申请人委派内部检查员(生产、加工各1人)配合认证工作,并进一步准备相关材料。
4) 所有材料均使用书面文件和电子文件各一份,拷贝给分中心。
(四)初审
1)分中心对申请者材料进行初审,对申请者进行综合审查。
2) 分中心将审核意见和申请人的全部材料拷贝给认证中心。
3) 认证中心审查并做出"何时"进行检查的决定。
4) 当 审查不合格,认证中心通知申请人且当年不再受理其申请。
(五)实地检查评估
认证中心在确认申请者交纳颁证所需的各项费用后。
1) 全部材料审查合格以后,认证中心派出有资质的检查员;
2) 检查员应从认证中心或分中心处取得申请人相关资料,依据《有机食品认证技术准则》 准则的要求,对申请人的 质量管理体系、生产过程控制体系、追踪体系以及产地、生产、加工、仓储、运输、贸易等进行实地检查评估。
3) 必要时,检查员需对土壤、产品抽样,由申请人将样品送的质检机构检测。
(六)编写检查报告
1) 检查员完成检查后,按认证中心要求编写检查报告。
2) 检查员在检查完成后两周内将检查报告送达认证中心。
(七)综合审查评估意见
1) 认证中心根据申请人提供的申请表、调查表等相关材料以及检 查员的检查报告和样品检验报告等进行综合审查评估,编制颁证评估表。
2) 提出评估意见并报技术审议。
(八)认证决定人员/技术决议
认证决定人员 对申请人的基本情况调查表、检查员的检查报告和认证中心的评估意见等材料进行全面审查,做出 同意颁证、有条件颁证、有机转换颁证或拒绝颁证的决定 。 证书有效期为一年。
当申请项目较为复杂(如养殖、渔业、加工等项目)时,或在一段时间内(如6个月), 召开技术工作会议,对相应项目作出认证决定:
认证决定人员/技术成员与申请人如有直接或间接经济利益关系,应回避。
1) 同意颁证。申请内容完全符合有机食品标准,颁发有机食品证书。
2) 有条件颁证。申请内容基本符合有机食品标准,但某些方面尚需改进,在申请人书面承诺按要求进行改进以后,亦可颁发有机食品证书。
3) 有机转换颁证。申请人的基地进入转换期一年以上,并继续实施有机转换计划,颁发有机转换基地证书。从有机转换基地收获的产品,按照有机方式加工,可作为有机转换产品,即"转换期有机食品"销售。
4) 拒绝颁证。申请内容达不到有机食品标准要求,技术拒绝颁证,并说明理由。
有机食品标志的使用
根据证书和《有机食品标志使用管理规则》的要求,签订《有机食品标志使用许可合同》,并办理有机食品商标的使用手续。
有机食品标志
有机食品认证有哪些基本要求?
· 原料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
· 加工、包装、运输、贮存、销售过程中不受污染
· 完善的质量控制和跟踪审查体系
· 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小
· 立的认证机构认证
生产基地在近三年内未使用过农药、化肥等禁用物质;种子或种苗未经基因工程技术改造过;生产基地应建立长期的土地培肥、植物保护、作物轮作和畜禽养殖计划;生产基地无水土流失、风蚀及其他环境问题;作物在收获、清洁、干燥、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污染;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有完善的质量控制和跟踪审查体系,并有完整的生产和销售记录档案。
原料来自获得有机认证的产品和(天然)产品;获得有机认证的原料在终产品中所占的比例不少于95%;只允许使用天然的调料、色素和香料等辅助原料和有机认证标准中允许使用的物质,不允许使用人工合成的添加剂;产品在生产、加工、贮存和运输的过程中应避免污染;加工和贸易全过程必需有完整的档案记录,包括相应的票据。
产品和产品认证
产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第三方地理有机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兽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化妆品、甚至纺织品、林产品、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等。就是在未被农药、化肥污染过的原生态土壤上进行的有机种植,以接近自然的方式生长,并且在生长过程中绝不使用人工合成化合物、化肥及转基因技术等,在加工生产过程中也没任何人工合成化学成分。从加工、生产、包装整个过程都符合环保和健康原则。国际标准的有机认证需要每年由第三方认证机构从种植,加工,生产,制造,到成品批发的全过程进行评审。
目前在婴童产品市场上,比较常见的产品包括有机食品、有机服饰和有机洗护用品等,产品中占绝大多数的是有机食品。有机食品是生产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的环保型安全食品。按照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国家认监委《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等法律法规和GB/T19630《产品国家标准》,企业要想将自己的产品作为产品销售,通过有机认证。因此,对于品牌生产商来说,在生产产品之前要先了解有机认证机构。而对于经销商和消费者而言,了解我国和国际常见的有机认证标志,对于判别是否是真正的产品很有帮助。
小豆丁有机米粉
中国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及标志
中国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及标志
有机食品认证标志如同产品的身份证,经过各国有机认证机构重重审核把关后,以核发证明的方式厘清消费者的混淆。其证明产品合乎有机标准,能够更有利的取信于消费者、协助消费者轻松辨别产品,增进有机农业之发展,并保障消费者及生产者。
国内现有23家有机认证机构,到目前为止,国内有机认证机构仅有OFDC得到IFOAM的认可。
绿色食品认证条件及要求:
一、认证申请条件
凡具有绿色食品生产条件的国内企业均可按本程序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境外企业另行规定。申请人是企业法人。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行政机构等不可作为绿色食品的申请人。同时,还要求申请人具备以下条件:
1.具备绿色食品生产的环境条件和技术条件;
2.生产具备一定规模,具有较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3.加工企业须生产经营一年以上方可受理申请。
二、认证申请要求
1.申请人向浙江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以下简称省绿办)领取《绿色食品标志使用申请书》、《企业及生产情况调查表》及有关资料,或从中心网站(网址:www.greenfood.org.cn)下载。
2.申请人填写并向所在省绿办递交《绿色食品标志使用申请书》、《企业及生产情况调查表》及以下材料(一式二份):
(1)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和规范的声明
(2)生产操作规程(种植规程、养殖规程、加工规程)
(3)公司对“基地+农户”的质量控制体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包括合同、基地图、基地和农户清单、管理制度)
(4)产品执行标准
(5)产品注册商标文本(复印件)
(6)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7)企业质量管理手册
(8)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2月22日,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提出
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加强再制造产品认证与推广应用。鼓励发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管理。
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加强绿色产品和服务认证管理,完善认证机构信用监管机制。
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完善绿色标准、绿色认证体系和统计监测制度,加快绿色产品认证制度建设,培育一批绿色认证机构。
全文如下:
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
国发〔2021〕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为贯彻落实党的部署,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工作原则。
坚持突破。以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为率先突破,做好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全面带动一二三产业和基础设施绿色升级。
坚持创新。深入推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行新型商业模式,构筑有力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
坚持稳中求进。做好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产业接续、稳岗就业、民生改善的有机结合,积极稳妥、韧性持久地加以推进。
坚持市场导向。在绿色转型中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性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各类市场交易机制的作用,为绿色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明显优化,绿色产业比重显著提升,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持续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更加有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绿色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行业、产品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水平,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二、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
(四)推进工业绿色升级。加快实施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纺织、造纸、皮革等行业绿色化改造。推行产品绿色设计,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加强再制造产品认证与推广应用。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促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依法在“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完善“散乱污”企业认定办法,分类实施关停取缔、整合搬迁、整改提升等措施。加快实施排污许可制度。加强工业生产过程中危险废物管理。
(五)加快农业绿色发展。鼓励发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管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强农膜污染治理。强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推进退化耕地综合治理。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实施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农业节水,推广节水技术。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实施农药、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和产地环境净化行动。依法加强养殖水域滩涂统一规划。完善相关水域禁渔管理制度。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六)提高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促进商贸企业绿色升级,培育一批绿色流通主体。有序发展出行、住宿等领域共享经济,规范发展闲置资源交易。加快信息服务业绿色转型,做好大中型数据中心、网络机房绿色建设和改造,建立绿色运营维护体系。推进会展业绿色发展,指导制定行业相关绿色标准,推动办展设施循环使用。推动汽修、装修装饰等行业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原辅材料。倡导酒店、餐饮等行业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
(七)壮大绿色环保产业。建设一批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推动形成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加快培育市场主体,鼓励设立混合所有制公司,打造一批大型绿色产业集团;引导中小企业聚焦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模式和以环境治理效果为导向的环境托管服务。进一步放开石油、化工、电力、天然气等领域节能环保竞争性业务,鼓励公共机构推行能源托管服务。适时修订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引导产业发展方向。
(八)提升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水平。科学编制新建产业园区开发建设规划,依法依规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严格准入标准,完善循环产业链条,推动形成产业循环耦合。推进既有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改造,推动公共设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等。鼓励建设电、热、冷、气等多种能源协同互济的综合能源项目。鼓励化工等产业园区配套建设危险废物集中贮存、预处理和处置设施。
(九)构建绿色供应链。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设计、选择绿色材料、实施绿色采购、打造绿色制造工艺、推行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运输、做好废弃产品回收处理,实现产品全周期的绿色环保。选择100家左右积极性高、社会影响大、带动作用强的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试点,探索建立绿色供应链制度体系。鼓励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规范、咨询服务、行业自律等方式提高行业供应链绿色化水平。
三、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流通体系
(十)打造绿色物流。积极调整运输结构,推进铁水、公铁、公水等多式联运,加快铁路线建设。加强物流运输组织管理,加快相关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信息共享,发展甩挂运输、共同配送。推广绿色低碳运输工具,淘汰更新或改造老旧车船,港口和机场服务、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等领域要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加大推广绿色船舶示范应用力度,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加快港口岸电设施建设,支持机场开展飞机辅助动力装置替代设备建设和应用。支持物流企业构建数字化运营平台,鼓励发展智慧仓储、智慧运输,推动建立标准化托盘循环共用制度。
(十一)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进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鼓励地方建立再生资源区域交易中心。加快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引导生产企业建立逆向物流回收体系。鼓励企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废物回收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培育新型商业模式,打造,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推广典型回收模式和经验做法。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加强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金属、废玻璃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提升资源产出率和回收利用率。
(十二)建立绿色贸易体系。积极优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贸易,从严控制高污染、高耗能产品出口。加强绿色标准国际合作,积极和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合格评定合作和互认机制,做好绿色贸易规则与进出口政策的衔接。深化绿色“”合作,拓宽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领域技术装备和服务合作。
四、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
(十三)促进绿色产品消费。加大绿色采购力度,扩大绿色产品采购范围,逐步将绿色采购制度扩展至国有企业。加强对企业和居民采购绿色产品的引导,鼓励地方采取补贴、积分奖励等方式促进绿色消费。推动电商平台设立绿色产品销售专区。加强绿色产品和服务认证管理,完善认证机构信用监管机制。推广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全社会提升绿色电力消费。严厉打击虚标绿色产品行为,有关行政处罚等信息纳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十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厉行节约,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因地制宜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开展宣传、培训和成效评估。扎实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推进过度包装治理,推动生产经营者遵守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强制性标准。提升交通系统智能化水平,积极引导绿色出行。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整治环境脏乱差,打造宜居生活环境。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
五、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
(十五)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坚持节能,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大力推动风电、光伏发电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水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生物质能、光热发电。加快大容量储能技术研发推广,提升电网汇集和外送能力。增加农村清洁能源供应,推动农村发展生物质能。促进燃煤清洁开发转化利用,继续提升大容量、高参数、低污染煤电机组占煤电装机比例。在北方地区县城积极发展清洁热电联产集中供暖,稳步推进生物质耦合供热。严控新增煤电装机容量。提高能源输配效率。实施城乡配电网建设和智能升级计划,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试验示范。
(十六)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推动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厂网一体化”,加快建设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置设施,因地制宜布局污水资源化利用设施,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减少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加强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智能化监管水平,严格执行经营许可管理制度。提升医疗废物应急处理能力。做好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在沿海缺水城市推动大型海水淡化设施建设。
(十七)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发展水平。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集约利用土地等资源,合理避让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国土空间,积极打造绿色公路、绿色铁路、绿色航道、绿色港口、绿色空港。加强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加氢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应用温拌沥青、智能通风、辅助动力替代和节能灯具、隔声屏障等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加大工程建设中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力度,推动废旧路面、沥青、疏浚土等材料以及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十八)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相关空间性规划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统筹城市发展和安全,优化空间布局,合理确定开发强度,鼓励城市留白增绿。建立“美丽城市”评价体系,开展“美丽城市”建设试点。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开展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建立绿色建筑统一标识制度,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动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立乡村建设评价体系,促进补齐乡村建设短板。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乡村绿化美化等。继续做好农村清洁供暖改造、老旧危房改造,打造干净整洁有序美丽的村庄环境。
什么是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SRS可持续性标准
2018.09.22 18:02:13
字数 643
阅读 2,492
什么是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英文简称FSMS,即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是一个以等同采用ISO22000 制定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GB/T22000标准来指导操作、保障、评价食品安全管理。以此来确保本国消费者健康和安全的基础。强化国家或地方当局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确保所有食品在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及销售过程中是安全的、健康的、宜于人类消费的一种强制性的规则行为,同时符合安全及质量的要求,以及依照法规所述诚实、准确地予以标注。
有机食品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目标和原理
国家食品管理体系的目标是:
[if !supportLists]ü [endif]减少食源性疾病,保护公众健康;
[if !supportLists]ü [endif]防范不卫生的、有害健康的、误导的或假冒的食品,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if !supportLists]ü [endif]通过建立一个完全依照规则的国际或国内贸易体系(如德国SRS),保持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信心,从而促进经济发展。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覆盖一个国家所有食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也包括进口食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在法律基础之上,还强制执行。
国家食品管理体系的原理是:
[if !supportLists]ü [endif]在食品链中尽可能充分地应用预防原则,以大幅度地降低食品风险;
[if !supportLists]ü [endif]对从“农田到餐桌”链条的定位;
[if !supportLists]ü [endif]建立应急机制以处理特殊的危害(如食品召回制度);
[if !supportLists]ü [endif]建立基于科学原理的食品控制战略;
[if !supportLists]ü [endif]建立危害分析的制度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if !supportLists]ü [endif]建立对经济损益和目标风险整体的统一行动;
[if !supportLists]ü [endif]认识到食品安全管理是一种多环节且具有广泛责任的工作,并需要各种利益代言人的积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