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哪里可以出售
-
面议
将近70年,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可古钱币鉴定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眼学”鉴定水平。这种鉴定方法给鉴定者留有充分的想象、发挥、甚至是蒙骗的空间,所谓“”乐此不疲,根本不想出现更科学的鉴定方法。至于民间的钱币鉴定,由于条件所限,也不可能采用更科学的方法。但近几年北方出现的大量钱币新品种给古钱鉴定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也令鉴定者频频“打眼”。传统“眼学”鉴定如何才能与这一新事物相适应?下面仅就笔者的收藏实践,谈谈对古钱币鉴定问题的体会。
对于古钱币鉴定,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条件,不断学习、反复实践,鉴定水平才会稳步提高。同时实践又是了解实际情况,开拓视野的良机。宏观的认知,有助于微观的判断。前几年有感于某些“”鉴定古董,我写过一首打油诗:“懵懂懵懂真懵懂,不懂不能说不懂,民藏皆假可以真,就看藏家懂不懂?”和其他群体一样,混杂一些滥竽充数者、见利忘义者都不奇怪。但大锅饭、铁饭碗体制下豢养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习惯于高踞象牙塔里看过时的老黄历。他们宁肯穷尽毕生精力爬向塔尖,也不肯走出塔门深入基层一步。实际上到北方的地摊上走一走逛一逛,和收藏者、商贩打打交道,对新面世古钱币的大体情况是很好了解的。不知著何以见微?以其昏昏,何以使人昭昭?
史实互证
是古钱币鉴定的基本方法
在封建社会,铸钱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科技领域都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有关铸钱的记述在历代正史中都不可或缺,更散见于稗官野史、杂文笔记之中。但历朝铸币都是一个庞大的组合,不可能每一具体钱币都能在史籍中找到根据。五代以后年号钱渐成铸币的主要形式,改元铸钱形成定制。年号钱为其铸主提供了直接的文字依据,因而以物证史、史实互证成了鉴定钱币的重要方法。
尊重科学,是钱币鉴定遵循的原则。应该看到,旧中国流传下来的古泉学确有不尽科学、不够精到之处。如果不加辨别,只会任其继续蒙蔽双眼。比如,“母钱要比子钱大一圈”是一直以来的传统认识,据此泉友纷纷将比行用钱大的钱币看作母钱,不管这钱币有多大多厚。这一圈究竟是多大?现在我们已不难查到锡青铜的铸造收缩率只有1.2%,也就是说25毫米的小平钱母钱和子钱的直径只差0.3毫米,厚度差更是微乎其微。这种差距如果不用量具肉眼是很难分辨的。如果用铅做翻砂母钱,铅和青铜两种不同金属入土千年的锈蚀膨胀率也是不同的,两者的差距只会进一步缩小。可见即使是以传统的“眼学”鉴定钱币,也拓宽科学的视角。
面对浩繁的历代铸币,许多泉友不具备根据铸币风格和时代特征断代的能力。特别是对待年号钱,往往采取了根据历史年表简单对号入座的办法,从而导致了错误的结论。比如,近年北方出现一系列历代小平年号钱,上起东汉永寿、建安,下至明代天顺,期间南北朝天赐、保定,隋朝开皇,唐朝武德、天授、乾符、天佑,五代乾化、贞明、明德、开运,宋代建隆、乾德、端拱、天禧、嘉祐、德祐,元末韩林儿龙凤等年号都赫然在列,还有一些失载的年号也跻身其中。这些年号钱有隶书、楷书两种书体,许多都是通宝、元宝成对,个别也有重宝钱。普遍钱文书法粗俗、铸工低劣,虽然跨越数朝,铸币风格特征却是百钱一面。从锈蚀情况看,这些钱币绝非现代赝品。因而个别得之者如获至宝,以为填补了年号钱的空缺。实际上我们如果了解以上朝代的铸币风格特征,很容易就会将这些钱币打入另册。仅从书法而论,汉代隶书刚刚趋于成熟,钱文仍然多为篆书,是不可能出现楷书钱币的;唐代钱文书法多为规整的隶书,亦无出现楷书钱币的可能性。
起源于15世纪,始铸于欧洲,俗称“洋钱”、“花边钱”或“大洋”,是银铸币的通称,是世界上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大约在16世纪,银元流入我国。1890年(光绪16年)开始正式铸造银元,民国时期建立银本位货币制度以后,也以银元作为主要流通币。银元是近代币收藏的重要币种之一。
从明代崇祯四年至解放前夕先后发行了640余种银币,其中四种银元格颇为昂贵,这就是旧版银元中的“四大天王”:奉天省造癸卯光绪元宝库平壹两银元、香港造上海壹两银元、湖北省造光绪七钱二分本省银元、孙中山像地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