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老银元回收电话,袁大头
-
面议
满清统治时代银元
1,光绪元宝
有广东省造、湖北省造、江南造、北洋机器局造。安徽省造、四川省造、吉林省造、北洋造、奉天省造、东三省造、云南省造、天津造币总厂造等多种,各省铸造者大同小异,其正面镌有“光绪元宝”四字,中间有小满文,字上有铸造地名,字下为“库平七钱二分”字样,背面为盘龙,龙之四周为英文字。
2,大清银元
正面为“大清银元”四字,上面为满文,下面为“宣统三年”,背面镌有团龙围绕“壹圆”二字,下有英文。
3,宣统元宝
广东、湖北、云南、四川等地均曾铸造。正面为“宣统元宝”四字外,其余均同光绪元宝。
4,一两大清币
正面镌有“大清银元”四字,中间有满文,四周有“广东省造”和“库平一两”字样,背面铸有二龙珠图,图中为“壹两”二字。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银元
1,袁大头银元
正面为袁世凯侧脸像和铸造年份,背面为嘉禾图,图中有“壹圆”二字。此币有1914年(民国三年)、1919年(民国八年)、1920年(民国九年)、1921年(十年)数种。天津、武昌、南京、广东、杭州、安庆各造币厂均有铸造。
2,袁世凯共和国纪念币
正面有戴帽武装的袁世凯半身像,背面为“壹圆”二字,围有嘉禾图,上边有“民国共和纪念币”九字,下边为英文字。
3,袁世凯洪宪币
正面为袁世凯半身像,着军装戴高缨帽,背面为一飞龙,上有“”四字,下有“洪宪”字样。此币是袁世凯1915年国称帝后铸造。
4,洪宪元年开国纪念币
正面为袁世凯半身像,着古帝服,戴天平帽(帝王帽),背面为团龙,上有“洪宪元年”四字,下有“开国纪念”四字。此币系袁世凯于1915年国统治时试铸,数量不多,流通不广。
5,黎元洪光头开国纪念币
正面有黎元洪像,光头半身,上有“民国”四字,下为“开国纪念币”五字,背面中心为“壹圆”二字,以嘉禾托之,四周有英文字。
6,黎元洪戎装开国纪念币
此币除黎元洪像为戎装之外,余皆与黎元洪光头开国纪念币相同。
7,徐世昌纪念币
正面为徐世昌半身像,背面有及人物,并有“仁寿同堂”四小字,上面有“民国十年九月”八字,下面有“纪念币”三字
8,曹锟纪念币
正面为曹锟戎装脱帽半身像,背面有五色旗及军旗,上下有篆文“纪念”二字,周围有五角星六颗。
9,段祺瑞执政纪念币
正面有段祺瑞半身西服像,上镌“民国执政纪念币”,背面有篆文“和平”二字,以嘉禾图托之。
10,甘肃袁像币
与袁头银元相同,惟像之左有“甘”字,像之右有“肃”字。
11,四川汉字币
为四川军所造,上面镌有“四川银元”四字,中心有海棠花一朵,上边有“军造”四字,下边为“壹圆”二字,背面为18个圈绕成一环,中镌篆文“汉”字,大环内有横线纹,外有纵线文,上面有“民国元年”字样。亦有1928年(民国十七年)四川铜元局所铸者,“汉”字下小圈内有两须,而1914年(民国三年)成都造币厂所铸者,“汉”字下小圈内无两须。
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前史文明源源不绝。每一个前史翻开的期间都是我们生长的足迹,银元也恰是这前史银河构成的首要有些。就其特定的前史期间也使它在史上占有着首要的方位,它不只代表着近代我国的钱银文明,反映了我国近代前史、经济、金融的兴衰和沧桑,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跟着保藏出资热的不断升温且报价一路上扬。尤其是珍品银元,在藏品生意商场上体现失常生动,也获得十分漂亮的成交记载。银元材料名贵,艺术价值高,由名贵金属或合金锻造,制作精巧,图画考究,文字清秀,内容丰厚,银光绚烂,其貌可人,也具有一定的保值和增值功用。跟着保藏出资热的不断升温,银元在商场失常,我国银元往后或许变成保藏出资范畴的一匹“”。
中国是世界上早铸币的国家,我国的古钱币源远流长、品种纷繁,从商代的贝币、战国的刀、布币,秦代的方孔圆钱,到清末的机制币,数以万种千姿百态的钱币构成了当今钱币收藏领域中为庞大的收藏门类。
我司有幸征集到一枚民国二十三年双帆壹圆银元,该钱币正面镌刻孙中山先生侧面头像,上方镌“民国二十三年”,背面镌双桅帆船在乘风破浪前进,左右分列“壹圆”币值。经过冗长的历史岁月,该钱体表面仍然能为人们呈现出淡淡的银色光泽,通过光线的对照及折射,仍渗透出该币银质斑驳苍古的“包浆”,是自然形成的“时间的轨迹”之再现,品相良好,实属难得的藏品。
光绪银币双龙一两是光绪年间未流通的样币之一,作为近代银元"珍"其的工艺与收藏价值一直为世人惊叹,目前存世量及其。它是中国银本位制度的精美的代表,为了体现满清皇权制度在领域的,其设计制造者不计成本地进行了精美绝伦的设计。其艺术水准、防伪能力迄今没有被,是被国内外集藏界公认的中国近代银币大珍品。
袁大头银元是民国时期主要流通之一,“袁大头”是对袁世凯像系列的口语俗称,严谨点说叫“袁世凯像背银币”。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就任“临时大”之职,后又成为正式大。当时,为了巩固国内政局稳定,发展经济,也为“制宪”和“称帝”作准备,于是发布《国币条例》,毅然决定在全国“统一币制”。铸造跨度从1914年至195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