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的Hi-Res认证
-
≥ 100件¥1000.00
这时候我们就得关注一下什么样的音乐才是采样率44.1KHz,位深大于16bit的音乐?从常见的音乐软件下载的无损音质能达到这个标准吗?
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采样率和位深,而这要从数字音频的原理说起。我们知道,声波波形是线性的,它记录了所有声音的信息。
但数字音频需要将这些音频转换成二进制的数据来记录,而记录的两个相邻的声音信号之间,就出现了断层。这个断层越大,声音的失真就越严重。
采样越高越接近原音(图源网络)
其中,采集音频信息的频率就是采样率。CD音质采样率44.1KHz,即在1秒内,采集44100个信息点。
采样率越高,采集的信息点越多,还原的声音也就越接近线性,声音失真就越小。
位深则表示了每个采集点保存的数据精度,CD音质位深16bit,代表了在每个取样点上记录了16bit的数据,即拥有2的16次方个声阶的精度。位深越高,单位记录声音的精度就越高。
这款音乐播放器可以查看格式、大小、采样率
我们用常用音乐软件在下载音乐时,经常看到的一个衡量标准就是码率。比如图中所示的音乐文件,码率达到了2304kbps。
通俗的将,码率(另称比特率)是指模数信号转化过程中,单位时间处理的二进制数据量。
码率越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记录的数据越多,解析度就约好(这里及以下计算针对wav格式所说)。
那么码率和采样率/位深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换算关系——
码率 = 采样率 x 位深 x 声道数
比如上图中的文件,信息并没有给出位深,这时候我们可以用码率除以采样率再除以声道数(立体声为双声道),即可得出该音乐文件的位深为24bit。
这时就可以看出,该文件的采样数和位深均CD音质标准,从定义上已经达到Hi-Res的标准。
但实际上这种针对码率的计算只适用于wav此类无损未压缩格式计算。原因在于常用音乐软件多见的flac格式运用了无损压缩格式。
wav文件转flac,文件体积会变得更小,码率也会变得更低,一般为wav格式的60%左右。
flac格式的音频文件
目前较为主流的认知是flac码率的降低不影响音质,因为flac可以完整还原出wav格式的文件,音频信息没有丢失。
也就是说,这两种格式的压损方式不是删除一些音频信息,而是提升了编码效率。
刚才用于展示计算的文件采样率达到了48kHz/24bit,刚刚达到Hi-Res的定义,此时文件体积达到了80MB。
遗憾的是,即便是flac格式也很难将达到Hi-Res标准音频的大小压缩到便于传播的体积。
常见音乐软件上的无损格式文件大小
常用音乐软件的无损音质,体积大多在30M以下,即便不看采样率和位深,也可以推测出大多达到的仅是CD音质而已。想要Hi-Res音乐,需要到更加的网站上去下载。
如何看待手机上的Hi-Res和HiFi?
手机HiFi发展到现下已经基本成了伪命题,原因也一目了然:为了轻薄化进程,手机上的3.5mm耳机孔已经逐渐成为历史。
在此之前,我也曾写过一篇《耳机插孔眼瞅都没了 手机HiFi路在何方》链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但Hi-Res与HiFi其实还有所不同,通俗的说,小金标认证意味着设备能够达到还原Hi-Res音乐的能力,但并不意味着播放的声音会有多好听。
能力不代表听感,这也正是音频的玄学趋向之一。而手机HiFi则是用高素质芯片+设计电路+调校组成的集成体,能以HiFi主打意味着声音素质不低。
没有耳机孔但支持Hi-Res
所以没有3.5mm耳机孔意味着手机不能HiFi,但不意味着手机不能通过Hi-Res认证。其实没有耳机孔但拥有Hi-Res认证的手机也早有先例。
这时候有些朋友会问了:手机的Hi-Res认证这么来说岂不是没啥用了?
其实不然。原因可以从两点来说——
1、 虽然目前旗舰手机SoC集成的音频芯片基本都可以满足Hi-Res认证的要求,但能通过Hi-Res认证并当做卖点来宣传的产品,一般音频开发都得到了足够的重视。要知道声音好不好听与厂商的调校有着关系。
2、 由于耳机孔的取消,解码和运放需要外接,有Hi-Res认证就意味着出厂搭配的耳机端设备有着足够的播放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播放能力的保障。
写在后
看到这里,相信各位看官已经对Hi-Res有了一定了解。其实爱听歌或者初烧的朋友,追求Hi-Res音源是没什么必要的,因为CD音质及其以上就很难听出差别
当然要是有发烧级别的设备、并且有一双分毫可查的金耳,咱这话另当别论。但放在手机上来说,Hi-Res音乐更多的还是脑放催化剂。
不过话说回来,设备的Hi-Res认证还是有些用的,一是设备能力保障,二是信仰加成。
不管是从物理还是从心理上来说,小金标都是设备党要看到的,毕竟听的不是音乐,是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