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保县儿童心理咨询
-
¥600.00
脆弱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标准。因为这虽然看起来是每个人内在的特质,但又确确实实是受外部社会环境变化引起的。
随着社会越来越稳定,随之而来的另一面就是的流动性降低。这让很多人看不到“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感,进而产生抑郁情绪。越来越多的在面对现实的时候有了更强的无力感甚至是绝望感。比如所谓的“空心病”、“1/4人生危机”等阶段性问题都与此有密切关系。有这些感受并不是因为他们做错了任何事。
网友ya2Q7r-11-08
我是一名刚入学的,在高三时就有这样的情况,非常困,几乎每节课都困,然后课后又后悔没认真听讲,但就是没有办法制止,我以为是高中睡眠不足,但是到了大学,尽管我感觉睡得不少,结果还是这样,大学课程一节比较长,完全有可能困一节课,非常疲劳,总是睡不醒,特别困,请问一下老师,这是一种什么心理状态
刘聪文心理老师 -10-12147
药物的作用可以向你的精神科医生具体了解。根据每个人具体的情况不同,比如年龄、病程、具体药物药量、其它干预方式、社会支持系统、社会功能水平、人格特质等等各方面因素,预后会有比较大的不同。
查看此问题的另外1个回答
熊-11-09
抑郁情绪或者说抑郁症,会在一定的范围传染吗?
刘聪文心理老师 -11-104
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心理疾病会通过呼吸或体液传播。
所谓的“传染”更接近1.在同样的压力源之下人们共有的情绪反应,2.对他人情绪/行为的一种自动反应影响机制。
比如参加同一场战役的军人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甚至退伍之后都还受创伤后应激障碍困扰;比如同样面对一场突击考试,全班一半的学生都会有“考试焦虑”的反应。
另一方面,如果长期与有显著心理疾病的患者共同生活,可能会受到消极自动想法等认知、情绪、行为模式的影响。
抑郁本身就是基于每个人的主观情绪体验判断的。所以,建议不忽视任何求助的信号,而误以为对方是“装”的。
当然,不少心理问题本身都具有一定的“次级获利”(secondary gain),即因为患有心理问题而获得的好处,比如身边人的关注、休息、更低的期待等等。帮助对方认可这些次级获利,并确保对方在脱离心理问题的前提下,依旧甚至能获得更多的积极反馈才是更有效的。
查看此问题的另外8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