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特色小镇认证公司
-
面议
特色小镇建设特色性体现主要表现为产业上坚持特色产业、旅游产业两大发展架构;功能上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形成产城乡一体化功能聚集区;形态上具备特的风格、风貌、风尚与风情;机制上是以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社会共同参与的创新模式。
特色小镇出现房地产化苗头,原因在于一些地方的传统路径依赖。缺钱,认为抢到特色小镇这顶“帽子”,就有项目、来钱快,效果。企业缺地,以特色小镇名义拿地容易,成本低。二者一拍即合,于是,各地出现一批康养小镇、体育小镇、文旅小镇,有的大干快上造景观、炒概念,有的不具备产业基础、盲目“跟风”,有的大包大揽,把特色小镇当作融资平台。然而,没有特色产业支撑,聚不起人气,造出的新镇可能会变“空镇”。前些年,一些地方城镇化“摊大饼”,就尝到了这样的教训,现在该引以为戒了!
针对这一现象,日部委联合发布指导意见,“叫停”特色小镇过度房地产化,防范“假小镇真地产”,防止加剧债务风险。
特色小镇认定标准特点
1 以评“特色”为主,评“”为辅
以往的小城镇系列评选以“评”为主,例如全国镇,标准制定的基本思路是依据其水平设定不同的评分等级。而特色本身是一个多样化的名词,不同的镇有自身不同的特色,如何用一个标准体系评判不同镇的不同特色是本次标准制定的难点。
本次标准制定,是在“”的基础之上,挖掘其“特色”因素。因此,本次标准制定将评价指标分为“特色性指标”和“一般性指标”。
特色性指标反映小城镇的特色,给予较高的权重;一般性指标反映小城镇基本水平,给予较低的权重。做到以评“特色”为主,评“”为辅。
2 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
小城镇的特色可简单概括为产业特色、风貌特色、文化特色、体制活力等,这些特色选项的呈现以定性描述居多。但是,完全的定性描述会导致标准评判的弹性过大,降低标准的科学与严谨性。而少量且必要的定量指标客观严谨,虽然使评审增加了一定的复杂性,但能够标准的科学与严密。
所以,本次标准的制定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在选择定量指标时尽量精简定量指标的数量,同时尽量使定量指标简单化增强可评性。
特色小镇分项指标解读
根据《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此次特色小镇认定对象原则上是建制镇,特色小镇要有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和灵活的体制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五大核心特色指标。
如何衡量小城镇的建设是否宜居?
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是对小城镇风貌与建设特色的要求。是对城镇风貌特色的要求,依据研究,将城镇风貌分为整体格局与空间布局、道路路网、街巷风貌、建筑风貌、住区环境等5个指标,评价小城镇风貌特色。其次,标准对镇区环境(公园绿地、环境卫生)以及镇域内美丽乡村建设两大项提出了相关考核要求。
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是特色小镇的核心载体,对此给予25分的评分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