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上哪鉴定
-
面议
新中国成立前,四川等地曾仿制过一批明代长方形银锭,上有阳文“正德年制,平倭饷银。踟崇祯年制,平蜀饷银。”如能熟悉明代史,对鉴定这类银锭就有很大帮助。
史料记载,明代倭寇为患,以嘉靖中叶后为剧;正德年间虽政治黑暗,宦官擅权,但倭寇并未犯境,何来“平倭饷银”?
《钱通》
崇祯时,李自成、张献忠等虽出入四川,但并未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明廷发兵四出追截,远不止四川一省,至清兵入川,雅布兰射杀张献忠时,已是清顺治三年了,可见“平蜀饷银”亦假。
传世又有一种同治重宝与祺祥重宝的合背钱(即一面为同治,一面为祺祥),实际上亦是后人伪造。因祺祥是西太后政敌载垣、肃顺等拥立的年号,所以,同治重宝的背面不可能出现祺祥字文。
收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修为!别想的一夜暴富。先认识一下古币上的书法!
书法艺术是我国的国粹.书法的发展历史是中国文化史的一部分,人们说七千年的玉器传承就是华夏文明的发展史。而文字也一样,同样承载着华夏民族的发展史。而春秋以后文字与钱币相辅相成,瑜亮争辉它们由象型文体…发展到今天的简体同时在适应人们对美的追求乃生活的需要,政治的体现。渗透到生活中,如空气对生命的重要!这里介绍只针对刚入门的爱好者有一个大概简略的认识!
秦期钱币
中国书法史上,秦统一以前的文字统称为大篆。春秋战国时期,布币、刀币、贝币和圜钱上的钱文均属于大篆。这一时期,文字没有统一,同一文字在各地有不同的写法。正因为如此,当时铸钱工匠造范时并不刻意追求文字的工整,钱文雄浑而质朴。
秦统一前期钱币书法
战国后期圜钱的一种,因铸于秦地,已现圆形方孔钱之原型,面有四曲文“╬”。犹值得玩味的是“文信”二字,《史记吕不韦列传》:“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1955年河南洛阳出土一块文信钱石范,故泉界观点认为此钱即为吕氏所铸,钱径24.3mm,厚约2.3mm
汉代王莽时期钱币
王莽钱据说是王莽本人题写两汉之间、新莽时期的钱币铸造精良,世所公认。其中,钱文书法亦为新莽铸币增色许多。新莽铸币上的钱文书体被称为“悬针篆”,文字结体舒展,上密下疏,字形狭长,住笔处非常尖锐,宛如钢针倒悬一般,故有是名。“悬针篆”普遍呈现于新莽铸币之上,尤以“大布黄千”和“货布”为显著。
南北朝时期钱币
南朝陈宣帝陈顼太建十一年(579年)铸行一种新的钱币,此钱铜质优良,轮廓整齐,钱文瑰丽匀称,铸造精妙绝伦,居南朝之冠!因其大小和旧五铢相仿,而朝廷规定新钱一枚要抵十枚五铢旧钱,这种贬值,是对人民的一种剥削,于是引起不满,纷纷抵制。所以民间戏称叉腰哭天子!
宋代时期钱币
很多钱币文献都提到苏东坡在宋神宗时期曾经书写过“元丰通宝”钱文,也有人认为苏东坡书写的是“元祐通宝”而不是“元丰通宝”。 苏东坡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全才,历史上公认文学艺术造诣的大家之一。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宋代钱币多见行书钱。草书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伪古钱的种类
当前市场上出现的伪古钱是以钱谱中较为的,价值昂贵的类别为多。包括:王莽篡汉后更铸的一刀平五千,又称"金错刀";北宋徽宗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大观通宝的特大型与折五大观钱;金代的大定通宝大型当十钱;泰和重宝的篆、楷书“当十”大型钱等。
◎伪古钱的基本特征
时代特征和个别特征的差异。了解每个时代、每种钱币的时代特征和个别特征,是识别古钱币的真伪及其价值的基本方法。个体特征有两方面,其一是钱文,这是铸在古钱上的字体;其二是形制,古钱的造型结构、铸造工艺和币材成分。如果一枚与其时代特征和个别特征差得很大的古钱,应引起警惕。
锈与色的差异。有些伪古钱单从文字、形制等很难判断真伪,则可通过鉴定锈与色的方法。年代久远的古钱,表面常有氧化层,即铜锈,一般铜锈呈绿色,但入土后再出土的古钱,就需要从时间、地理、气候条件、铜质本身成分等来区分氧化程度。入土年份越久,锈积越厚,甚至板结,形成小粒、小块状的突起,异常坚硬,称为“硬绿”。若是地质偏酸性的,氧化程度也相应严重一些。北方雨水少,铜锈坚结;南方潮湿,氧化层松,多呈蓝、绿二色。若处于偏热地带,铜锈呈红紫色,还有带黑色或灰白色的,更有铜锈中有点状和片状的,水银般的光泽,俗称“水银古”。总之,在各种不同条件下会产生形形色色的铜锈,需要区别不同情况,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