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瓷瓷器鉴定
-
面议
古瓷之滑源自岁月、发自肌骨、来自年轮,是历史的烙印、是衰变的结果、是沧桑的必然。这种自然之滑爽决不是人为打磨、涂油、上蜡等机巧所能仿效和再现的。
宋官窑贯耳穿带瓶
瓷器的品种窑口不同、历史年代不同、保存环境不同、脱玻程度不同,都会导致瓷器釉面粗细感方面的差异和不同。
古代民窑的瓷器,往往简易、粗糙、率意,其粗细感为粗糙;
古代官窑瓷器,尽管技艺水平和用工选料方面为历代之,但终究逃脱不掉历史自然衰变的法则,所以其手感并不如近现代的新瓷那样精细,反而略显粗糙。
宋定窑绿釉印花荷花蝴蝶纹碗
古代官窑瓷器却往往寓巧于拙、驭精于粗、御美于陋,简约而不简单,朴素而不普通,平凡而不平常,这是值得把握的。
凹凸感对甄别、鉴定元代和明代中期以前的青花、釉里红的真伪意义重大。
元青花牡丹纹花梅瓶(一对)
明中期以前的青花瓷器用的都是低锰高铁的苏麻离青进口青花料,所以在青花着料略重之处,往往呈现明显向下凹陷和釉面有锡银光泽结晶这两大特征。
釉里红的情形与青花恰好相反,由于以铜为着色剂的釉里红对温度极为敏感,也极易流淌从而形成凸起,所以真正的明中期以前的釉里红瓷器往往都呈现出明显向上凸起和红色深浅不一有发黑、烧飞和绿苔点等特点,极易辨认且很难仿造。
另外,宋官钧窰所的蚯蚓走泥纹也有凸起、凹陷和平展的三种形态和手感。在民国以前,曾被作为判断钧釉的标准。
胎色白中闪灰,胎质干涩、空隙较多从 明 嘉 靖 起 瓷 器 胎 质 已 远 不 如 明代早、中期淘炼精细、致密洁白。万历官窑小件仍胎质较细密,但是,大件之物胎质已明显较差,胎质略粗、空隙较多,并常见黑色杂质。
万历时期瓷器纹饰采用双线勾勒填色法,轮廓线条较硬,如用硬笔所绘,由于回青料也有晕散现象,青花填色往往溢出线外。这一时期器物纹饰画风稚拙,如孩童所绘一般;纹饰已趋繁缛,画面缺乏层次;人物、动物、植物常常比例失调,婴戏纹中的孩童头较大;麒麟瑞兽老态龙钟。
如果说成化年间的斗彩是中国陶瓷史上负的瓷器品种,那么如果论工艺技术和艺术成就,成化年间的青花也在伯仲之间,甚至更为出色。成化青花以清丽淡雅、烂漫天真,与雄浑浓重的永宣青花形成了鲜明对比。成为明代中期青花瓷艺术的代表。其鉴识要点主要有以下这些:
成化瓷器修胎规整,器身横接缝的痕迹不明显,盘子多有塌底(下塌)现象,碗、盘类等圈足较直、高。官窑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涩底两种,以带釉者居多。成化民窑器虽比不上同时期的官窑来得精细规矩,但质量大多,质地洁白细腻,瓷化程度较好,绘画工整,这在明朝各代中为,甚或超过晚明时期之官器。弘治民窑绘画有较多的为一笔涂抹法。正德民窑器胎体粗重,厚薄不均,横接缝的痕迹明显,碗的圈足较直、高。
成化朝人物纹饰相对少见,人物中又以婴戏为多。这片人物纹饰是一个大捧盒的一部分。描述的是四爱图中的一个场景,青花发色淡雅清新。目前未见传世整器。
第二类,以不同地区、各时期瓷器的制作材料、制作工艺的特点作为依据的瓷器鉴定方法。
一般有六个方面的特点:
一,胎质白度、密度及匀度上的特点。
二,器型造型、器型制作精粗、薄厚、主体器型附件上的特点。
三,瓷器釉质、釉色、片文上的特点。
四,瓷器装饰彩料质地、颜色、技法上的特点。
五,烧制工艺上的特点。
类瓷器鉴定方法的缺点:
1 覆盖面比较小,比较适合鉴赏瓷器,对于艺术含量较低的瓷器不大适合,特别是制作比较简单的高古瓷器。
2 掌握起来比较难。需要对古代绘画,雕塑,书法。刻画等艺术有一定的鉴赏力并以它们做鉴赏瓷器的基础,学习难度更大些。
第四类,以考证确凿证据为依据的瓷器鉴定方法。
1 以带有文字记载墓葬的出土瓷器进行考证后的结论为依据的鉴定方法。
2 以古代瓷器窑址发掘实物考证结论为依据的鉴定方法。
3 以国家文化事业单位文档的真实记载考证结论为依据的鉴定方法。
4 以史学和自然科学新的研究成果为依据的鉴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