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丁未年制瓷器
-
面议
远古瓷器,因年代久远,保存民间的传世品甚少,如发现有出土文物,可借助墓葬品仿证参考,同时还可借助历代窑址标本,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断代鉴定。而明、清时期的瓷器,因距今较近,传世品较多,加之当时仿制摹古之风盛行,所以对明、清时期的瓷器鉴定,除了需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历史知识有综合性的了解外,还要靠我们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风貌和基本特征作规律性的认识和研究,通过实践,在白己脑子里形成了概念后,才能对瓷器进行科学鉴定。有四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我们学会,它们分别是瓷器的器型、胎釉、纹饰、款识。
明清瓷器的各类器型,能较多的准确反映明清各朝各带在当时的生活习俗、社会风貌、审美标准和技术条件。在鉴定过程中,要重视对时代风貌的研究,并对其不同的风格进行详细了解。
明清瓷器造型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胎体,琢器指立体造型,如瓶、尊等,都较厚重。圆器指平面造型,如盘、碗等,其胎体也较清代厚重。
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继承前朝的之外,也有因时代需要变化而新产生的,如永宣时期的压手杯、双耳扁瓶、天球瓶等。成化时期则以斗彩鸡缸杯、天字盖碗等为典型器物;正德、嘉靖、万历各朝的大龙缸、方斗碗、方形多角罐、葫芦瓶等也都颇具代表性。另外也有各式文房用具如笔管、瓷砚、水注、镇纸、棋子、棋盘、棋罐等瓷器传世。
清代无论在器型或种类方面均显着增多,并且制作精巧。康熙时期的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苹果尊、棒棰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到了雍正在器形的创作方面更加丰富多彩,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乾隆时期比较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等,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很少见有创新之作。观察瓷器的器型一般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
釉面呈青白色,是元明两代瓷器的共同点,只是青白程度各朝略有差异,明代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釉面一般都呈青灰色,官窑瓷器却较民窑瓷器更加白润肥厚,玻化程度也较高。明代景德镇瓷器品种按其制作工艺可分为:釉下彩,釉上彩,斗彩,五彩及单色釉,杂色釉等,此外,还有仿哥釉,仿龙泉釉,铁红釉等,其中还有一种釉称之为杂色釉兴盛于明代嘉靖时期。
清代康、雍、乾三代的景德镇瓷业进入了制瓷历史高峰,青花、五彩、三彩、郎窑红、豇豆红、珐琅彩品种风格别开生面;雍正的粉彩、斗彩、青花和高低温颜色釉等,粉润柔和,朴素清逸。颜色釉中霁红、霁蓝、酱色釉、黄釉等数量在当时都比较多,康熙时期豇豆红、郎窑红、胭脂红、祭红、洒蓝、瓜皮绿、孔雀蓝、豆青、金银釉等等花色品种纷纷出现,争奇斗艳。珐琅彩、粉彩也是这一时期劳动人民的重大发明。
明清不同时期的瓷器纹饰多为写意,画面豪放生动,画龙多凶猛,咀巴象猪咀,俗称“猪咀龙”,怒发前冲,爪部团成圆形,有三爪、四爪、五爪,晚期龙纹有衰老之态。前期所绘凤纹与元代一样,颈部无发毛,在龙、狮及兽身上多带有火焰纹。嘉靖以后所画儿童形象,头部很大,额角及后脑勺凸出。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文字装饰有回纹、百寿字、福字等。
瓷器纹饰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不同的风格特点,明代瓷器纹饰装饰主要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划花、印花、镂雕等方法,官窑瓷器的纹饰比较工整、细致,民窑器物的纹饰笔法潇洒、自由奔放。明代所画的人物比较挺拔,小孩儿头比较肥大,不合比例。清代瓷器的纹饰较为复杂,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于匠气,在康熙后期的瓷画风格多受当时着名画家“四王”的影响,装饰内容多为山水松石、古装人物、神仙罗汉、仕女美妇等等。
明清瓷器各代款式千差万别,以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明代瓷器的款识形式一般以书写为主,极少有刻印的。前人总结的明代瓷器款识规律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
清代共有帝皇十个,均有帝皇纪年款的瓷器传世,他们依次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清代的官窑瓷器和民窑瓷器的款识在题写上是有一定的惯例的,因为了金彩、墨彩、珐琅彩等题写工艺,各种堂名款、花押款、吉语款层出不穷。
清乾隆 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盌
成交价: 1.6亿人民币
亮点: 珐琅彩始于康熙后期,至雍正、乾隆时期达到。此类瓷器是由景德镇官窑烧制的白瓷胎,再由宫廷画师绘制珐琅彩饰,是专属珍品。其复杂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画工,使得每一件珐琅彩瓷器都显得弥足珍贵。
元 青花“鬼谷下山”图罐
成交价: 2.28亿人民币
亮点: 这件青花大罐被誉为元代青花瓷中的绝品。其“鬼谷下山”图案来源于元代版画,讲述了鬼谷子营救徒弟孙膑的故事。特的图案、细腻的画工使得这件瓷器在拍卖会上备受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