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乾隆制碗
-
面议
大清康熙年制款识,一般是表示在瓷器的底部,会写上皇帝的年号,那个就相当于现在的厂家和上产日期,而大清康熙年制款识,就是康熙年间生产的东西的标识。那么,大清康熙年制款识如何辨真伪?
现在社会传很多关于康熙年间的瓷器,其底部有“大清康熙年制”六个字,一般都是刻上去的,康熙年间的,一般分为官窑和民窑两种。官窑的不惜重金,只求漂亮,民窑则自由活泼一些,不受宫廷的限制。
到了康熙年间,康熙废除了一项东西,叫做“匠籍”,这个就是说原先,你是烧瓷器的工匠,就只能做这个,不准做其他的,废除之后,工匠人就可以种地,能够吃饱饭了,就有时间去研究烧制陶瓷的工艺,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加快了陶瓷工艺的发展。康熙年间,陶瓷工艺鼎盛时期是中期,中期的陶瓷更加通透,厚薄适中,加入了很多新材料,烧制出的陶瓷颜色更加鲜艳,细节更细致,花色更多。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康熙御窑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它继承了明代景德镇瓷业的优良传统,无论从胎质、釉彩,还是造型、纹饰等方面都追求精益求精,釉面光滑细腻,胎土淘练精细,胎釉结合好,器形多样而雄浑,整体表现出了规矩、挺拔、大气和豪放的特色。清代康熙御窑瓷器代表了清代陶瓷生产工巧之技的特点,华贵绚烂,匠心韵。五彩、釉下彩、青花釉、珐琅彩、粉彩、颜色釉、斗彩争相并映。康乾盛世,器物无一不昭显着帝国的物富民丰,工巧技艺,繁华绚丽的盛世风华。
清初期,经历顺治时期的过度,到康熙年间中央政权已经稳定,社会经济恢复发展,逐渐呈现出全面繁荣景象。清为了安抚民心,出台了很多新政策,尤其是废除了明代以来的“匠籍”制度,相对的减轻了对农民和手工业工匠的约束。
康熙中期开放海禁,贸易瓷器和国内所需日用瓷器的大量生产,使得景德镇的官窑和民窑的兴旺,而且官窑、民窑的互相促进,技术迅速提高,品种不断创新。步当朝的青花、绚丽多姿的五彩、刻意求真的仿古瓷以及崭露头角的粉彩和珐琅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