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造北洋光绪元宝,湘西回收北洋造七钱二分价格创新高
-
面议
北洋造光绪元宝,这一中国近代史上响当当的名号,乃泛称并非实体。要解释北洋,得先解释北洋大臣。话说第二次战争后,通商口岸增多,涉外事务频繁,清乃于咸丰十一年(186)年)新设刁称衙门的“各国事务衙门”,下设“三口通商大臣”,管理直隶(今河北)、奉天(今辽宁)、山东等三省的对外通商、交涉事务,以及监督海防和其他洋务。同治九年(1870年)改称“北洋通商大臣”另加钦差名义,按惯例由直隶总督兼任。这是“北洋造”一词的起源。北洋大臣的地位,远管理东南沿海各省的南洋大臣。
海关报告同时也记载了北洋造光绪光绪元宝的产量:一圆1120000枚、五角20963枚、二角146782枚、一角147770枚,半角38814枚,共值银1176555圆。北洋造光绪二十四年版的产量:一圆2806000枚、五角176000枚、二角350 000枚、一角614 000枚、半角231 000枚,共值银3030950圆。
北洋造光绪元宝七钱二分 PCGS MS60(未流通品)成交价格920600
光绪三十四年版的北洋造“一圆”银币原本数量就不少,并非稀见。北洋银圆原本只在黄河以北地区较为通行,但辛亥革命以后,因清派兵镇压,调动大军的话,要携带巨额现银以应付各种开销,北洋银圆的影响力便随之南下进入江南及两湖一带。尔后,北洋又选择北洋银圆为新国币发行前过渡期结算收付的标准,故各地造币厂纷纷转而生产北洋银圆,直到“袁大头”正式生产为止,因此数量庞大。虽未见文献说明后造版的形式,但可断定大多数是光绪三十四年版。
有趣的是,根据《海关十年报告》 (Decennial Reports)而知,标示“29年的光绪二十九年北洋造银圆是民间提交银锭委托制作的,,数额是1 405 017枚。该年的津海关贸易报告中没有记载,但明确说明往年银条,银圆出口比进口多二三倍,因日俄战争需要现银而形势倒转。此后几年续造者究竟是奉户部之令还是受民间委托就不得而知了。
34年北洋造光绪元宝 PCGS AU53(近未流通品) 710900
34年北洋造光绪元宝 PCGS XF45(极美品) 621000
在旧中国进行货币改革的时候,由于缺乏现代工业,刚开始仿西洋方式造币时,无可避免地仰赖外力。此时,除了经济以外,社会、政治与国际局势都发生了剧烈动荡,造成许多文献的散失,导致今人查证上的困难,所幸有些海外的原始文献保存尚属完整,在“礼失求诸野”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还原部分真相。民国时期,财政部继续推动币制改革。1914年(民国3年)制定《国币条例》,发行以袁世凯头像为图案的新国币,此俗称“袁大头”的新银圆制作精美,成色、重量划一,颇受民众欢迎,在完善的策划及大力推行下,很快将外币驱逐殆尽。
在谈论34年北洋造光绪元宝七钱二分时,经常会提到现为伯明翰造币厂的英国喜敦厂,但该厂的相关细节在钱币书刊上常一笔带过,缺乏完整的描述,因此泉界流传着许多矛盾甚至错误的说法。对于中国机制币的发轫,该厂涉入甚早,广东钱局的成立即由其协办,而清末各省造币设备竟有三分之一购自该厂,可见其与中国近代机制币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