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鉴定交易网
-
面议
钱币鉴定是钱币学研究的基础,也是钱币收藏的基本功。要收藏钱币,要鉴定钱币,要确定其真伪,确定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或者说科学价值)。归根结底,是要确定它的文物价值和经济价值,然后才能给它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分和待遇。
要对钱币作出正确的判断,实际上是熟悉钱币的一个过程,所谓熟能生巧,便是这个道理。所以关键在于实践,接触的钱币多了,过手的钱币多了,阅历就丰富,积累的经验就丰富,头脑中掌握的资料和数据就多,识别钱币的眼力就会提高。钱币市场的火热,单枚钱币的价位也越来越高,一个不慎就会巨额钱款打水漂,并且有很多的商人为了高额赚取利润,不惜借用高科技来伪造真稀钱币流入市场,以假乱真。
绿锈的形成又有南北方的差别,地质带酸性的地区氧化程度也相应严重些。北方干燥,雨水少,则锈色坚硬。南方多雨水且潮湿,氧化层较松且多呈蓝绿相间二色。例如南宋钱币发行于南方,放出土于南方较多,受地理环境的影响,钱币一般呈蓝绿色。如发现浅绿锈者,则此钱有问题。如果入土区域燥热,铜锈会呈红紫色,但这种锈色不会单存在于钱体上,必伴有绿锈混杂在一起,称之为"红斑绿锈"。如发现钱体通为红锈,应属假钱,它是造假者将伪品放入炉中烧红。这种仿锈肤浅,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假。
看铸币铭文
我国金属铸币的一大特点就是有铭文书写,可以说,每一种钱币文字的字体各有特征,不同时代的铸币铭文,有不同的书写风格。根据这些特征可检验是否为同时代的钱币。另外,在注重各种铭文特点的同时,还可找出铭文的演变过程和变化的规律。这些规律和特征可以作为鉴定古钱真伪的依据
先秦时期的刀、布、圜钱等金属铸币上的文字是用大篆来书写的。秦汉时期,铭文书体属小篆范畴,如半两、五铢,但已有汉隶风格,其中莽钱为悬针篆。魏晋南北朝书体复杂。唐代钱币为八分隶书,唐代以后隶书盛行,五代十国主要为真、篆、隶三种。北宋钱币则有篆、隶、真、行、草。自南宋光宗绍熙以后至元、明、清,铭文均以楷书(真书)为主,间或篆、隶书体。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铸币铭文又有蒙、满、回、党项(西夏)等少数民族文字。
听声音
古钱古钱币由于质地的原因,年代越久远,火气尽脱,氧化越严重,掷于水泥地面其声音也越喑哑。大概来说,先秦时期的刀、布、圜钱均是哑音。而明代以后的钱币,距今时间较近,还未受到深层的氧化,声音则是清脆、响亮。如果我们把先秦时期的钱币掷在地上,传来清脆声,则此钱不太可靠;反之,如果明、清钱币掷地为哑音,则也必将怀疑。
在铸造文上观察,每个时代的钱币铭文都不一样。比如先秦时期的刀、布、圜钱等金属铸币上的文字是用大篆来书写的。真正了解各朝代的文字之后就非常容易观察,同时钱币的的铸造方法也能看出端倪,大概经过了子范(土、石,铜)、母范(砖、铜)、翻砂等几个发展阶段。无论是真钱还是伪品的各种铸造方法,都会在钱币上留下相应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