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宣德青花瓷器鉴定古瓷器上哪鉴定
-
面议
老瓷器底部
瓷器底部做旧多见的是用砂轮把底部磨平,然后用机油沥青等混合物涂抹。这个做旧出来的瓷器有时候弄巧成拙,把不容易磨损到的地方也顺便磨得很光滑,砂轮修整后残留下的砂轮痕迹也是辨别真假的一个方法。做旧后的底部无包浆,涂抹机油后的黑色在表面浮着,很容易分辨。
我说的上面两种做旧方法都是中低档瓷器上用得多的做旧方法,用这两种方法做旧的瓷器在古玩市场上的占比不低于80%。剩下的结老底做旧,剥釉,后加彩后加款等各异仿古瓷器的鉴定方法以后再慢慢写,只要仔细看都有漏洞。
3 润涩感
瓷器的润泽感是强有力的鉴定依据,虽然现代瓷器利用各种造旧技巧营造古瓷的润泽感,即使能在感官上蒙混过关,但只要一上手,就能大致感觉出来那种润朗、舒爽感。
4 软硬感
这个标准很特别,是一种结合手感和视觉的综合体验,对于瓷器来说,也只针对个别品种,如越窑、定窑、耀州窑等。
这种感觉结合瓷器来讲,就是一种综合了视觉的刚柔感和触觉的尖钝性的复杂性感觉。越窑瓷器无论是釉色、轮廓还是纹饰,相较于其它瓷器品种来说总带有一种硬挺感的,定窑和耀州窑的烧造工艺,都刚硬特点。而这种感觉也需要自己大量的上手观察和经验。
5 温凉感
如果说用来判断瓷器品质,那温凉感位,它是辨别瓷器品质优劣和品质高低的试金石。据说,的瓷器,尤其是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和汝窑,不论是质地颜色还是工艺,如宝石一般温润细腻,冬暖夏凉。
我国瓷器从商周时代开始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时代特色。因此,要想识别真正的古瓷器,了解各朝瓷器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程,了解各朝瓷器生产的不同时代特点,。
要确定一件瓷器的真伪,从以下四大要素进行考虑,分别包括一看胎质;二看施釉;三看彩料;四看有没有真正的老旧之气。
说的是胎质,每个朝代都是不一样的。
瓷器初创时期,器物的胎质构成比较粗疏。如唐三彩的胎质是半瓷半陶的,比较粗松;再如宋元时代吉州窑黑釉盏的胎质也是比较粗松的,这是由于当时工人在制作拉坯工艺时做得快速利落,所以留下的修刀旋痕非常明显,很粗糙。
对此,通过掌握各类陶瓷的胎质,可以快速辨别陶瓷真假,比如你见到的“唐三彩”胎质制造非常精细坚致,那这个东西肯定就是不对的。
看彩料。
不同的时代,所用的彩料都是不同的。一般说来,古代瓷器所用的都是矿物料,而现代仿品则常用化工料来替代,因此,凡见用化工料的,就可以在鉴识时加以剔除。而矿物料在各个时期也都是不一样的。就拿绘青花所用的青钴料来说吧,明清各朝就是各有所用的。
科学的胎釉成分分析鉴定法其实并不是坊间的所谓老化痕迹鉴定法。而所谓的老化痕迹鉴定法,主要指的是所谓死亡气泡鉴定法。
根据这个民间的,鉴定瓷器不需要看窑口,看纹饰,只需要拿着放大镜找釉里的所谓死亡气泡。很多朋友对于瓷器釉里的气泡分析图片津津乐道,甚至出现很多教师,教你什么样的气泡是老瓷器,什么样的气泡是新瓷器。诸如此类。
那么,瓷器鉴定看气泡有用吗?
真知堂的答案是,对于藏品,基本没有用。
要搞清楚所谓死亡气泡鉴定法是否有用,要明白瓷器釉里的气泡的来历。
瓷器里的气泡来自何方呢?主要来自胎中的水分和釉里化学成分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变化产生的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对于高温瓷器而言,胎中的水分子一般早在瓷器烧结之前就全部挥发了,主要是釉里产生的气泡,在高温下未能完全逸出釉面,被包裹在釉里形成的。
由于釉本质上就是一种玻璃,所以,釉里的气泡就是玻璃里的气泡。这对于玻璃而言,是一种明显的缺陷。而古代瓷器釉中,或多或少都有气泡存在。
官、哥二窑瓷器的气泡的特点是“聚沫攒珠”。
汝瓷气泡的特点是“寥若晨星”。
元青花气泡的特点是在密布的雾状小气泡层中散落着大气泡,绝无中等气泡过渡。
永乐瓷的气泡特点是大、中、小气泡混杂,布局疏朗,但较宣德气泡少。
宣德瓷气泡特点是成大、中、小不同的气泡群,群与群之间间距流朗。
成化瓷的气泡特点是:改变了宣德瓷大、中、小不同而布局疏朗的情况,显得小而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