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用,融资报告
-
面议
夯实新型基础设施。
发挥数字基础设施“头雁效应”,提档升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算力和新技术基础设施,加快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高标准构建新网络、新算力、新技术、新融合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布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
建设泛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建成高速互联、深度覆盖的5G网络,率先在全省核心城区、重要公共场所、交通干线与重要交通枢纽、产业园区全面覆盖,打造一批面向电子信息、装备、工程机械等细分行业的“5G+”应用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千兆光纤网络建设,加速光纤网络扩容,全面提升网络整体容量和综合业务承载能力,实现全省家庭千兆接入能力和商务楼宇万兆接入能力全覆盖,积极建设双千兆宽带城市。进一步优化骨干网络结构,提升南京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辐射力和影响力,积极创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试点。推进IPv6规模部署,推动电信和广电运营企业IPv6网络优化和服务能力提升,实现网络、应用、终端全面支持IPv6,加快开展基于IPv6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和应用改造试点示范。根据国家统筹规划建设量子保密通信干线网,与国家广域量子通信骨干网络无缝对接,探索开展南京等地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建设,加快量子保密通信试点应用。部署泛在感知的智能物联感知终端体系,加快推进工业制造、农业生产、公共服务、城市治理等领域物联网等功能性设施建设,提升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积极布局低轨道卫星通信网络,支持江苏企业参与国家低轨通信卫星、地面信息港项目,建设卫星互联网地面设施,打造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推进卫星互联网试商用。
构建绿色的算力基础设施。加强数据中心布局优化和算力提升,强化数据中心的分类引导和集约利用,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长三角枢纽节点。持续推进存量数据中心绿色节能改造,加快算力资源、数据资源向智力资源转化,支撑密集数据计算、计算和数据存储、容灾备份等应用需求。推进存算一体的边缘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基于现有基础设施的边缘节点复用建设模式,面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远程医疗、城市管理、应急响应等典型场景,部署边缘计算节点设备和边缘数据中心。推进无锡、昆山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建设,深化超算云平台应用,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物理化学材料、大气海洋环境等科学领域,开展科学数据处理和计算服务。
建设支撑有力的新技术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多层级人工智能平台,形成涵盖基础技术开发平台、应用性支撑平台和创业创新服务平台的人工智能发展支撑体系,提供高水平可普及的技术开发、开源代码托管、安全防护处置等人工智能服务能力。建设安全可扩展的区块链新型基础设施,构建以区块链为底层协议的“新基建”网络空间构架,鼓励区块链骨干企业和高校院所打造融通的区块链底层平台,支持金融、政务等行业打造可信行业链,鼓励具备基础的地区构建城市级政务区块链网络,打造基于区块链的城市数据共享开放和管控平台。
2.
规模部署下一代互联网。推进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和内容分发网络IPv6升级优化,提升网络性能和服务能力,全面完成向下一代互联网平滑演进升级。开展基于IPv6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和应用改造试点示范,构建完善的工业互联网IPv6标准体系。开展“IPv6+”技术研究及创新应用,支持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开展5G网络IPv6单栈技术现网试验,推动试点应用建设。推动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试点申报和建设。
积极培育空天基础设施。参与国家空天网络建设,支持企业参与国家低轨通信卫星、地面信息港项目,建设卫星互联网地面设施,推动“互联网+航天+通信”融合创新,打造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推进卫星互联网试商用。推进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公共安全、国土测绘、海洋应用、环境保护、农林监管、气象服务、物流运输、减灾救灾等诸多领域融合应用。加快江苏北斗卫星应用产业研究院、江苏天汇空间信息研究院、苏州北斗云平台、扬州中星北斗卫星遥感产业园、中国北斗卫星导航(南京)产业基地、南通银河航天卫星智能产业基地、南京位置服务数据中心等空天基础设施载体建设。
《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全省制造业发展要实现规模总量新跨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左右,工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达到1.3万亿元,力争1.5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在1/3以上,制造业占比保持总体稳定,主要经济指标全国排位力争有所前移。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年均提高1个以上百分点、力争达到28%,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稳步提升,千亿元级产业集群达到15个。大南昌都市圈的工业地位更加凸显,营业收入占全省比重达53%以上,其中南昌市占全省比重超1/4。
在产业和空间布局上,《规划》提出,我省要着力推动有色金属、石化、建材、纺织服装、钢铁、食品等传统产业做强做优做大,聚焦发展航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新兴产业,聚焦能源技术、生命科学等方面细分领域,谋划布局氢能及装备、生命健康、柔性电子、微纳光学、量子科技等重大颠覆性、变革性技术的产业孵化和培育,积极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要着力打造大南昌都市圈产业核心增长极,纵向京九(江西)、横向沪昆(江西)产业驱动轴,以及有色、电子信息等七大制造业基地,形成“一核、两轴、七基地”的产业空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