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港区基坑监测价格,基坑监测操作
-
面议
裂缝监测
裂缝监测应包括裂缝的位置、走向、长度、宽度及变化程度,需要时还包括深度。裂缝监测数量根据需要确定,主要或变化较大的裂缝应进行监测。
裂缝监测可采用以下方法:
1.对裂缝宽度监测,可在裂缝两侧贴石膏饼、划平行线或贴埋金属标志等,采用千分尺或游标卡尺等直接量测的方法;也可采用裂缝计、粘贴安装千分表法、摄影量测等方法。
2.对裂缝深度量测,当裂缝深度较小时宜采用凿出法和单面接触超声波法监测;深度较大裂缝宜采用超声波法监测。
3.应在基坑开挖前记录监测对象已有裂缝的分布位置和数量,测定其走向、长度、宽度和深度等情况,标志应具有可供量测的明晰端面或中心。
裂缝宽度监测精度不宜低于0.1mm,长度和深度监测精度不宜低于1mm。
基本要求
1.基坑监测应由委托方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承担。
2.基坑围护设计单位及相关单位应提出监测技术要求。
3.监测单位监测前应在现场踏勘和收集相关资料基础上,依据委托方和相关单位提出的监测要求和规范、规程规定编制详细的基坑监测方案,监测方案须在本单位审批的基础上报委托方及相关单位认可后方可实施。
4.基坑工程在开挖和支撑施工过程中的力学效应是从各个侧面同时展现出来的,在诸如围护结构变形和内力、地层移动和地表沉降等物理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因此监测方案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各项监测内容间监测结果的互相印证、互相检验,从而对监测结果有全面正确的把握。
5.监测数据是可靠真实的,数据的可靠性由测试元件安装或埋设的可靠性、监测仪器的精度、可靠性以及监测人员的素质来。监测数据真实性要求所有数据以原始记录为依据,原始记录任何人不得更改、删除。
6.监测数据是及时的,监测数据需在现场及时计算处理,计算有问题可及时复测,尽量做到当天报表当天出。因为基坑开挖是一个动态的施工过程,只有及时监测,才能有利于及时发现隐患,及时采取措施。
7.埋设于结构中的监测元件应尽量减少对结构的正常受力的影响,埋设水土压力监测元件、测斜管和分层沉降管时的回填土应注意与土介质的匹配。
8.对重要的监测项目,应按照工程具体情况预先设定预警值和报警制度,预警值应包括变形或内力量值及其变化速率。但目前对警戒值的确定还缺乏统一的定量化指标和判别准则,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削弱了报警的有效性。
9.基坑监测应整理完整的监测记录表、数据报表、形象的图表和曲线,监测结束后整理出监测报告。
基坑监测发现问题如何处理?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立即进行危险报警,并应通知有关各方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
(1)基坑支护结构的位移值突然明显增大或基坑出现流砂、管涌、隆起或陷落等;
(2)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撑或锚杆体系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松弛或拔出的迹象;
(3)基坑周边建筑的结构部分出现危害结构的变形裂缝;
(4)基坑周边地面出现较严重的突发裂缝或地下裂缝、地面下陷;
(5)基坑周边管线变形突然明显增长或出现裂缝、泄漏等;
(6)冻土基坑经受冻融循环时,基坑周边土体温度显著上升,发生明显的冻融变形;
(7)出现其他危险需要报警的情况。
基坑监测的内容包括它的支护结构以及施工的一个情况,地下水的一个质量问题,包括周围的一些建筑物,还有周围重要的一些道路,以及基坑底部和周围的土地都需要进行监测,也就是说这些都属于抨击监测的对象。并且,监测完之后要出示相应的监测报表和监测报告,在监测的过程中,一定要运用合理的监测方法。
中小流域监测应包括以下内容:
(1)不同侵蚀类型的面积、强度、流失量和潜在危险度。
(2)水土流失危害监测: 1)土地生产力下降; 2)水库、湖泊和河床淤积量; 3)损坏土地面积。
(3)水土保持措施数量、质量及效果监测; 1)防治措施:包括水土保持林、经果林、种草、封山育林(草)、梯田、沟坝地的面积、治沟工程和坡面工程的数量和质量。 2)防治效果:包括蓄水保土、减沙、植被类型与覆盖度变化、增加经济收益、增产粮食等。
(4)小流域监测增加项目:1)小流域特征值:流域长度、宽度、面积,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地貌类型,土地及耕地的地面坡度组成。2)气象:包括年降水量及其年内分布、雨强,年均气温、积温和无霜期。3)土地利用: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及结构、植被类型及覆盖度。4)主要灾害:包括干旱、洪涝、沙尘暴等灾害发生次数和造成的危害。5)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包括土壤的类型、厚度、质地及理化性状,水土流失的面积、强度与分布,防治措施类型与数量。6)社会经济:主要包括人口、劳动力、经济结构和经济收入。7)改良土壤:治理前后土壤质地、厚度和养分。
水土保持监测目的
(1)为建设单位提供方案实施信息,以便加强管理。
(2)验证防治措施布设的合理性,进一步完善防治措施体系,促进防治措施到位,提高防治效果。
(3)为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执法、水土保持设施专项验收提供依据。
(4)为同类项目水土流失预测和布设防治措施体系提供借鉴资料。
(5)为研究不同类型项目的水土流失规律、防治技术提供基础。
(6)及时发现重大水土流失危害隐患,以便采取有效地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