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范围学校、体育锻炼、健身防护级别防水、防跌落、防尘心率带数量60支传输距离400米范围;超远距离传输待机时间7-10天
季浏:《体育与健康(2022年版)》解读
2022年4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发布。从顶层设计而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教学实施等主要环节均围绕核心素养展开。而落实到实践教学当中,运动技术如何教学、运动负荷如何掌控、体能练习如何把握……诸多实际问题困惑着广大一线体育教师。本期《体育教学》杂志整理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组组长季浏教授针对一线教学问题作出的解答,以期为体育教师解惑。
问:不学练单个动作技术,怎么能够参与一项运动的对抗、比赛或展示?
答:过往几十年间的教学实践经验证明,每节只让学生学练单个动作技术教学的体育课并未使学生掌握一项运动技能,也难以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因此一味地秉持旧有、落后的教学观势必定不能改变现状,解决现存的问题。此外,单个动作技术的掌握并非依赖长时间的静态练习,而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改进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至于单个动作技术掌握不熟练就不能参与比赛之类的观点,则更不敢苟同。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需要熟练掌握动作技术才能参加对抗、比赛或展示。任何动作技术的熟练掌握是一个需耗费数年,甚至终身学习的过程,普通学生群体并非运动员,一味按照此类悖论进行体育锻炼与项目学习,不合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体育学习规律,也使我国绝大多数学生学了12年体育课一项运动技能未掌握的窘境难以得到改变。
青少年体育锻炼运动负荷监测和学生体育运动负荷监测的目标:
适宜的运动负荷是增强体能、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培养体育品德、增进身心健康的关键和基础。《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每节体育课要有适宜的运动负荷,主要目的是解决我国普遍存在的运动负荷偏低甚至没有运动负荷而导致的 “不出汗" 体育课的问题,让所有学生充分 “动”起来。“动”起来才能获得运动效果、健康效果和育人效果。
运动负荷指标:内部与外部负荷
运动负荷是指人在训练中所承受的生理负荷(运动刺激、训练负荷),不同的运动项目有不同的负荷指标。检测运动负荷可分为外部和内部,外部负荷指标又叫身体负荷指标,即运动员完成的功,包括运动输出功率、速度、加速度、时间运动分析和肌肉功能等。内部负荷指标又叫机能反映指标或生理指标,即自感劳累分级、训练冲量等。内、外部负荷有各自价值,二者关系有助于揭示疲劳如何发生。如自行车匀速运动的外部负荷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相同输出功率,若运动员的疲劳状态改变,可能出现运动负荷高低或自感劳累能力高低的改变。这种内-外部负荷的差异可能有助于揭示运动员是否处于疲劳状态。
每个孩子的身体素质都是不尽相同的,
用同一方法训练,有的孩子很轻松,
有的可能已经气喘吁吁,
而运动负荷是训练中反映运动强度的好指标,
因此,我们监控孩子们的实时运动负荷来反映和
调整运动强度,使训练效果大化
学生体育课运动负荷监测需要以下功能:
1. 运动负荷测量:监测学生的身体数据变化,提供实时的运动负荷数据。
2. 数据记录:记录学生的身体数据,包括平均运动负荷、高运动负荷、低运动负荷等。
3. 运动过程性预警:设置运动负荷上限和下限,当学生的运动负荷超过设定范围时,系统能够提醒教师或学生。
4. 数据统计和分析:根据运动负荷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如身体指标数据变化趋势等,帮助教师评估学生的运动情况。
5. 实时显示:在监测设备上实时显示学生的身体数据,使教师能够随时了解学生的运动状态。
6. 数据同步和共享:将运动负荷数据同步到教师和学生的设备上,方便他们进行后续的分析和评估。
7. 可穿戴设备:采用可穿戴的运动过程性监测装置,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无需额外携带设备,方便监测运动数据。
8. 和防水:监测设备应具备和防水的特性,能够适应各种体育运动的环境和条件。
9. 移动应用支持:监测设备可以通过移动应用与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连接,方便学生和教师查看运功过程中的身体数据。
10. 数据报告和反馈:生成运动过程性监测的数据报告,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详细的运动负荷信息和建议,帮助他们改善运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