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文化之寿山石雕刻~~~
-
面议
昔日的博古纹沟通的是人与天,而如今的博古纹则是寿山石艺术与文人情怀之间的桥梁,一枚寿山石博古章流露出的不仅仅是中国上古时期的神秘与肃穆感,更多的是明清时期文人金石收藏的审美情怀复兴,犹“如铜器,古者淳厚,虽朴素而神气喜其韫藏,常邀百世之赏”。
寿山石中的博古雕刻工艺也同样如此,创作者往往取石中质地纯净无暇者,以规则的、高度概括的博古图案略作修饰,简练中款素性淳之气顿生,非繁缛镂雕所能及。而如今博古寿山石作品逐渐受到收藏者们的追捧,也从某个角度反映出了时下收藏群体的审美观念。
“博古”一词追根溯源,早出自王黻的《宣和博古图》。此书成于宋徽宗宣和五年,书中收入约八百件青铜器,并将它们的纹饰加以详细的分类与定名,甚至诠释了不同纹饰的含义,并探索了古人以不同动物作为纹饰的原因和目的。正所谓“观其器,诵其言,形容仿佛,以追三代之遗风,如见其人矣。以意逆志或探其制作之原,以补经传之阙亡,正诸儒之谬误。”
自神坛上走下的博古纹饰依旧在表达着哲理思想,只是封建统治的“哲学”早已淡化,更加的是它的人文气息。寿山石上的博古纹往往文气十足,表现的是创作者对立身处世的态度。这种哲学并无“治国平天下”的大气磅礴,却平添了“格物致知”的隽永意味,可谓以小见大的。或许,这也是寿山石这一文人掌中的玩物与青铜器这一巫觋彝器的不同。在潘惊石所创作的荔枝洞石朱雀博古扁章中,印台上所雕刻的朱雀图案显然受到了青铜器中凤鸟纹饰的启发,其长长的羽毛夸张变形后修饰缭绕在朱雀周围,加之起来的曲折线条,犹如沐浴在火焰中一般,又仿佛在翩翩起舞。在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七中提到:“四方取象,苍龙、白虎、朱雀、龟蛇。唯朱雀莫知何物,但鸟谓朱者,羽族赤而翔上,集必附木,此火之象也。”可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鸟。在《楚辞。惜誓》中也有“飞朱鸟使兮”的句子,作者以朱雀为先导,去追求他所向往的境界——朱鸟作为人们的与沟通者,不仅仅存在于青铜器中,也存在于文人所钟爱的寿山石印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