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概况
国际商业城(沿海大市场C区)位于X,建于2016年,自从交付使用以来,该项目变形缝、斜屋面部位发生大量渗漏质量问题,现已严重影响到业主的正常使用,也严重影响到沿海大市场的正常管理运营。为调查该区变形缝及斜屋面建筑质量,业主拟委托我房屋质量检测站对该房屋进行质量检测
2、检测范围及工作内容
根据现场情况,对受检区域进行安全性检测,主要包含内容为:
(1)变形缝及斜屋面建筑、结构概况调查和复核;
(2)变形缝及斜屋面建筑、结构平面布置图复核;
(3)变形缝及斜屋面外观质量缺陷及结构损伤检测;
(4)变形缝及斜屋面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
(5)变形缝及斜屋面建筑构造复核;
(6)变形缝及斜屋面结构尺寸和配筋复核检测;
(7)出具变形缝及斜屋面质量检测报告书。
3、主要技术依据
[1] 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2] 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3]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4] 《混凝土设计规范》(GB50010-2010);
[5] 《既有建筑物结构检测与评定标准》(DG/TJ 08-804-2005);
[6]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15);
[7]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2004);
[8]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9]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10]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0);
[1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12]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房屋质量检测规程》DG/TJ08-79-2008;
[13]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既有建筑物结构检测与评定标准》DG/TJ08-804-2005;
[14] 变形缝及斜屋面相关布置和结构设计图纸;
[15] 委托方提供的有关设计图纸、地勘报告及其他技术资料。
4、检测内容和方法
4.1、变形缝及斜屋面建筑、结构概况调查和复核;
在进行检测之前,需对变形缝及屋面建筑维修改造情况进行详细考证,包括变形缝及斜屋面建筑的原设计、施工、使用、改建扩建和维修的相关背景资料。
通过对现场的实地考察及向委托方了解、调查变形缝及斜屋面建筑的使用功能及使用情况,了解是否有荷载过大,改变结构以及用途变更等情况,了解变形缝及斜屋面建筑的修缮历史以及建造年代。
4.2、变形缝及斜屋面建筑、结构平面布置图复核;
为了正确掌握该区域的实际建筑、结构布置情况,在对现有资料进行查阅的基础上,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组织检测人员通过对该区域当前的维修改造情况及现状的调查,为正确评价性能提供基本依据。
4.3变形缝及斜屋面外观质量缺陷及结构损伤检测;
变形缝及斜屋面外观缺陷检测。
变形缝及斜屋面的外观缺陷,如:变形、破损、锈蚀、歪闪等。用照片和文字形式予以纪录。
4.4变形缝及斜屋面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
为确定被检测变形缝及斜屋面的混凝土构件的抗压强度,根据受检房屋现场实际情况,采用ZC3-A型混凝土回弹仪,参照《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11)推定构件强度,再依据《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13)对其进行混凝土龄期修正,推定该构件现龄期混凝土抗压强度等级。
结构材性检测的内容与方法主要包括:
混凝土强度——采用回弹法,现场条件具备时采用钻芯法校核。
钢筋——采用表面硬度法。
4.5变形缝及斜屋面建筑构造复核;
按照变形缝及斜屋面相关布置和结构设计图纸,对变形缝及斜屋面建筑构造进行抽检复核。
4.6变形缝及斜屋面结构尺寸和配筋复核检测;
现场采用PS200钢筋探测仪,参照《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JGJ/T152-2008),对受检变形缝及斜屋面钢筋布置(钢筋数量、间距)进行了检测,现场采用局部破损的方式对变形缝及斜屋面钢筋直径、厚度及保护层厚度进行了调查,抽检比例按照构件同一结构和同一型号的至少抽检一个构件。
4.7出具变形缝及斜屋面质量检测报告书。
综合现场检查的情况,判定既有房屋结构是否与原有设计相符;对房屋损坏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出具质量检测报告书。
5、配合事宜
(1) 检测项目由委托方、检测方后决定;
(2) 请委托方尽量提供设计图纸等资料,确定检测项目后签订检测合同;
(3) 现场检测时,请委托方工作人员提供水、电、登高设备及人员配合等;
(4) 委托方提供历史维修记录或相关资料。
6、检测报告内容
(1)委托单位
(2)项目名称
(3)现场检测日期
(4)受检房屋概况
(5)检测目的、范围和内容
(6)检查及分析结果
(7)检测结论与建议
(8)主要技术依据
(9)技术人员
(10)附件:现场检测照片、计算结果、受检区域建筑结构平面布置图等。
7、安全措施
(1)进入现场检测作业的人员应身好劳防用品。
(2)进入检测现场要注意行走安全,防止摔伤事故。
(3)现场检测设置专人监护,防止高空抛物等对检测人员的伤害。
(4)上下建筑物时踩稳踏实,注意脚底打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