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铢币2018交易的钱币,2019市场如何?
-
面议
五铢币2018交易的钱币,2019市场如何?
中原古玩古董鉴定评估收藏中心AA
我国是世界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便已进入货币时代。在这数千年的历史上曾铸造使用过不少成功的出色的货币,其中以五铢钱为,自汉至隋基本上行用不废,长时期成为我国古代的货币制度。
汉朝初年仍旧使用秦朝的半两钱,以后也铸过新的半两钱,钱的名称没有变,重量却不断减少。汉朝的半两钱有八铢、四铢、五分、三分等数种,大小轻重相差很多,大的重的接近半两钱,小的轻的简直就像鸡眼。“榆荚钱”便是称当时那些钱小孔大,又薄又轻的劣钱。半两钱越来越轻,已名不符实,金属货币有本身价值,减重便等于贬值,随之便会引起通货膨胀。当时战乱刚刚停止,经济正处于萧条状态,物资缺乏、物价飞涨。如何稳定货币,健全钱法,这是西汉政权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经过多次更改币制,后武帝统一了全国的钱币铸造权,建立了“五株”钱制度。
汉武帝于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罢半两钱,行五铢钱”,命令各郡国自行铸造,这种五铢钱轻重适中、使用称便,钱的两面均有边廓、钱文和重量都是五铢(二十四铢为一两),“五铢”之名从此时起。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以郡国五铢形式重量不一,边廓不齐、制作粗糙而改铸“赤侧五铢”(又叫“子绀钱”)所谓‘’赤侧五铢”即是一种磨光边廓流铜、铸造工整的五铢钱。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又完全禁止郡国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专令上林三官(即钟官、技巧、辨铜三官)铸造五铢钱,废除以前各种旧钱,只准三官钱流通。至此,统一的五铢钱制度终于建立起来了。
昭帝、宣帝两朝是汉五铢钱盛的时期,,无论在形制和书体方面都是整齐划一。这时的钱币文字雄劲,仍有小篆气韵,边廓高挺,穿孔之上有一横画和穿孔之下有半颗星点是当时盛行的形制。汉武帝建立的五铢钱制度至西汉末由于王莽的货币复古改制而一度遭受破坏。
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在公孙述占据的四川,铸造过我国早的铁钱。铜贵铁贱,以铁钱交易需数量多,携带不便,而且铁钱易锈蚀难保存,所以人们不喜欢用,仍旧希望用铜五铢。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光武帝铸造了五铢钱,才又恢复了五铢钱制度。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铸行“四出五铢”(又称“角钱”)时,民间讹言四起,因为这种钱背面内廓的四角有四条直纹和外廓相连,于是人们便纷纷议论四出纹钱是兆示天下四方大乱,它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货币流通的不稳情形。
东汉末年爆发了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大起义,随之又发生了军阀混乱,到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时董卓毁五铢更铸小钱,而且把长安、洛阳的铜人铜马等铜器也销毁充作铸钱之用。他所铸的小钱无轮廓、无文字、不磨滤,粗制滥造,人们使用不便,钱贱物贵,导致通货膨胀。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持续时间长的动乱时期,这一时期战祸频仍,人民流徙,经济破坏,社会动荡不安,货币流通混乱。
魏明帝初年(公元227年)恢复使用五铢钱。自此之后,曹魏一直沿用五铢钱制度而没有更改。刘备初取巴蜀,以不足铸有“直百五铢”,后铸“传形五铢”,钱文“五”在左,“铢”在右。有一种稍厚而钱形稍小,有内廓的五铢钱也是刘蜀所铸。
司马氏代魏建立了统一的西晋政权,在流通中主要是沿用汉、魏的五铢钱,其中很多是剪边五铢钱。后来沈充铸造“小五朱”,当时称为“沈郎钱”。这种钱的钱文用“朱”而不用“铢”,因为早在东汉、三国时代已出现剪凿过甚五铢的钱,“五”字只剩半边,“铢”字已没有金字旁而只留有“朱”字,于是沈充便仿而效之铸起“小五朱”了。唐朝诗人李贺写过“榆荚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王建也有“绿榆枝散沈郎钱”的诗句,可见这种钱既薄又小。
萧梁时期由于战争频繁,梁武帝之初就开始铸钱,后来还大规模地铸造铁钱,货币流通为混乱。梁武帝在天监元年(公元502年)铸造“大样五铢”,这种五株钱形制的特征是钱的面背都有内廓和外廓。在五铢钱中只有刘蜀和萧梁铸有内廓的五铢,萧梁所铸的钱较大,制作较、整齐。萧梁还另铸一种没有内外廓的五铢称“公式女钱”,因以前民间已有剪了外廓的叫女钱,现在是官铸而无外廓,所以叫“公式女钱”。普通四年(公元523年)废除铜钱。改铸铁五株,这种钱字迹微漫,有的背面有四出纹,是我国货币史上次大量铸造铁钱。大规模地普遍使用致使铁钱急剧贬值,物涨。敬帝太平二年(公元557年)曾铸“二柱钱”和“四柱钱”(即是钱上有两颗星点或四颗星点的五铢钱)与私铸的鹅眼钱并行流通。陈朝承梁丧乱之后于天嘉三年(公元562年)改铸五铢钱,以一枚五铢钱当十枚鹅眼钱。北魏在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始铸“太和五铢”这种钱文有年号,它铜质粗劣、文字湮漫。到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又改铸“永安五铢”,钱文也有年号。西魏在大统之年(公元540年)铸五铢钱作为西魏地区的主要货币。北齐在天保四年(公元553年)铸钱称“常平五铢”。这种钱书法清秀、端庄,制作精巧整齐。南北朝时期流通的小钱、薄钱、劣钱层出不穷,既有小如鹅眼的“鹅眼五铢”,也有剪去外廓的“剪边五铢”,还有一枚钱环凿成两枚的“延环五铢”和“对文五铢”。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立即进行钱币整顿,他铸造了“开皇五铢”,同时把旧钱回炉销毁。这种开皇五铢又称“置样五铢”,钱文笔画幼细,外廓宽阔,与西魏五铢相似,”五”字的左边有一竖画。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各道关卡都备有新铸的五铢为钱样,全面检查旧钱:关外带进的钱币不符合标准的便销熔重铸。由于继起的唐朝开始改铸有年号的新钱,这种“开皇五铢”就成了后一种五铢钱。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行三铢钱,重如其文。这是恢复铜铸币名义价值与法定重量相一致的一个措施。但是由于三铢钱与四钱重的半两钱等价使用,于是又导致盗铸盛行,因此到了建元五年春“废三铢钱,行用半两钱”。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又从新铸造三铢钱并造皮币和白金(银)币,还颁布了盗铸金钱者死罪令。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开始又进行了第四次币制改革。这次改革仅是“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五铢钱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规定,钱文“五铢”从此启用。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均有过铸造,历时长达739年,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多、时间长为成功的钱。西汉时的五铢钱有郡国五铢、赤(侧)仄五铢、三官五铢、宣帝五铢以及小五铢,金五铢等等。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开始发行五铢钱,开启了汉朝五铢钱的先河;直到东汉末年,上下400年内,五铢钱一统天下。五铢钱在中国五千年货币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硬通货铸币圆形方孔的传统。五铢钱外圆内方,象征着天地乾坤。
五铢钱用篆字铸出“五铢”二字。“铢”是重量单位,一铢等于50克的二十四分之一。
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均有过铸造,历时长达739年,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多、时间长为成功的钱。西汉时的五铢钱有郡国五铢、赤(侧)仄五铢、三官五铢、宣帝五铢以及小五铢,金五铢等等。
马老师收藏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