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州洪湖私下交易鉴定钱币单位私下交易修复藏品
-
面议
西汉晚期连弧纹昭明镜:
西汉晚期连弧纹黑漆古昭明青铜镜(见图),圆形,素缘,乳钉圆钮座,黑漆古色;直径9厘米,厚0.2厘米,钮高1厘米,重85克;座外一周凸弧纹圈及一周内向八连弧纹带,连弧间饰星、月纹。其外两周短直线纹之间铸15字铭文:“内而清而以而昭而日光而月而象出。”辨识此镜,美中不足的是两周弧纹带因磕碰使短直线剥蚀,铭文“月而”之间有伤线和黏修补痕,然仍大伤大雅之美。先稽孔祥星、刘一曼编《铜镜图典·汉·连弧铭带镜》12枚,检索李郅强发表在《华夏收藏·古代铜镜铭文一览表》,收录两汉墓葬发掘简报出土铜镜270枚,其中昭明(日光)(连弧)镜55枚,其中连弧镜18枚(西汉昭明、日光镜6枚)。
汉代为代表昭明镜,直径大都在8—12厘米之间,圆钮,钮座可区分为圆座、连珠纹座、四叶纹座、乳钉圆钮座四种,以前两种为多见。根据内区纹饰的不同,又把它分成连弧纹昭明镜、圆带昭明镜两种。连弧纹又有八弧、十二弧之分,其中十二弧昭明镜比较少见。外区是铭纹带,昭明镜就是以铭文句有“昭明”二字而命名,镜缘多为宽素缘。但完整铭文的昭明镜并不多见,大多数是句省“质”字,第二句省“辉”“兮”二字,从第三句开始省得更多,形成“心忽”,甚至减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九《器用》载:“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20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20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沈括记载的是西汉中后期方字昭明连弧镜中的一种。完整的昭明连弧铭文为25字:“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兮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雍塞而”;而象征“天圆地方,天地人合一”的则是17字铭文:“内而日清而以而昭而明而光先日而月而”。
分析汉镜中的铭文省字缺字,甚至省句现象屡见不鲜。大概是工匠用镜人知其含义,故省略不用,则无伤大雅。有的昭明镜在字与字之间,大都加“而”字或加、符号,这可能是弥补铭文带镜布字不足的缘故,然无实际文字含义。这枚连弧纹昭明镜重“而”字铭6个,重“而”字乃做间隔字,应为虚词。假若“而”字,读此镜铭“内清以昭,日光月象,出”,顿有失节奏感!由此可见,重“而”字其作用一是为铜镜铭文装饰;二是为加强其原始设计思想,作转换和顿悟的提示;三是字与字之间夹重“而”字,使整个铭文呈现一种固有的美。依此赏析昭明、日光镜省字、减句,大多是因工匠任意取舍的缘故;而铭文中的通假字、省笔画及边旁字、讹字,在昭明、日光镜上屡见不鲜。说明汉文化对当时文人作镜铭并无严格要求和完整性的统一,进而彰显之浪漫,随意之,或许这是汉文化大气洒脱的象征吧!为此镜汉仪篆书繁生成铭文效果字体。
大约公元前2000年,自夏始进入了青铜时代。
而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是青铜器趋于成熟的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发现了铜与锡形成的合金,生产出比纯铜更加的青铜合金器和青铜工具,奠定了青铜鼎盛的基础。这个时期青铜器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铸刻有文字,即通常所说的金文,这也是一个与其他青铜器明显的区别。
青铜器铸刻铭文是从商代中期开始,起初只是一两个字;商代晚期开始铭文增多,但长也不过48字;西周时期迎来铭文大发展,“长篇巨制”不少,如毛公鼎铭文达497字,是铭文多的青铜器。
而到了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在器物的造型设计和纹饰结构上均有许多新突破,放弃了青铜器纹样对称构图的规律,变具象图案为抽象纹样,大量采用天马行空的连续构图,使得装饰图案更为活泼,开辟了青铜器文化的新天地。同时,在冶铸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块模、活块范、一模多范和开槽下芯法制作铸型,采用铸铆和“自锁”结构联结器物附件的新工艺,把青铜器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铜奔马全部的重量都集中在右后蹄上,如何能保持平衡?这是一个难题。分析,从力学上讲,“马踏”还为找到了重心落点。古代匠人有意使头和颈往后收,让重心尽量后移;同时使踏燕的后蹄尽量前伸,让支撑点和重心正好在一条垂直线上。再加上另外伸出的两条腿和扬起的尾巴,不仅使马在整体上保持平衡,而且造型更加优美。更有趣的是,有人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因此这一青铜作品不仅被看作是的品,而且是相法式。1983年10月,“马踏”被旅游局确定为旅游标志。1985年铜奔马以“马超龙雀”这个名称被旅游局确定为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并一直被沿用至今。
几千年间,青铜时代从鼎盛到消失,青铜器的存量究竟有多少并未做过的统计。就陕西而言,从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间先后出土商周青铜器3000余件,仅1976年12月在扶风庄白窖藏中出土的西周铜器就达103件,像这样成百件青铜器一次出土的现象在清末及时期亦屡有所见。从汉代出土青铜器至今,仅仅有铭文的青铜器就在一万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