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潮男装展示架
-
≥ 1套¥231.00
轻潮男装展示架
一位富豪走进一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
“可以,您想借多少呢?”
“一美元。”
“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
“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可以吗?”
“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经理彬彬有礼地说。
“好吧。”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
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
“是的。”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
经理干脆地说:“好吧,。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我们便把这50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给您。”
“谢谢!”富豪办完手续后,从容离去。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于是,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问这位富豪:“对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这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
“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这曾到过几家金库,想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就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况且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6美分……”
行长恍然大悟:有头脑又有金钱的人是幸运的,他们能用头脑支配金钱;而只有金钱没有头脑的人则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的头脑被金钱所支配。
经商斗智,善谋者胜。
轻潮男装展示架
这使我想到《弟子规》中的一句话: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意思是说,自己有能力,不要自私保守,要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别人有能力,不要不服气,更不要去说别人的坏话。这句话告诫我们,不管是自己有能力,还是别人有能力,都要注重加强自身的修养,要修德。自己有能力,要舍得拿出自己的能力去服务大众服务社会;别人有能力,不是去嫉妒别人,而是去虚心地向别人学习,以提高自身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帮助别人的能力。
有能,还得有德,光有能是不够的。有能而无德,能力越强,可能危害也就越大,这就好比一只野兽,它的牙越锋利,它的爪越刚猛,它的能力,它对人构成的威胁也就越大。因为一只动物的能力,只具备了动物的属性,而缺少的正是人性之“德”。
对于一个人来说,能力,只是生存之本,而修德,才是立身之本。
幼儿园时的一个春天,我被妈妈带到纺织厂,放在宽敞的仓库里山一般高的布匹中,请仓库阿姨看着我,给我留下一堆从厂图书馆里借来的售价三毛八分钱一本的连环画。连环画每一页一幅图,一幅可以意会的图,或喜或怒,下面有浅显的解说文字。在我还只能约略将一些关于省份、河流和花朵的名字与语言对位的年纪,图画拯救了我:它们是连贯的断片,连缀成一个个故事,可以与电视屏幕或现实生活辉映。
我识字之后,初与我做伴的是《杨家将》《说唐》《三国演义》和《东周列国志》。于是白马银枪、辕门刁斗、沙场尘烟,成了我初的幻想世界。每次读金戈铁马读紧张了,就抬头看看暑假的晴朗天色,很容易消解这种恐慌。就这样,我读了《水浒传》《荡寇志》与《三国演义》,以及金庸的武侠小说。那时我当然不明白,在《鹿鼎记》末尾韦爵爷如何在满汉问题上难倒了黄梨洲等四名大家,以及成吉思汗自问是否英雄时的酸楚意味。只是读这些古代故事,流连于塞北江南、青山绿水、衣袂长袖、刀枪剑戟之间。
小学毕业时,我读了李青崖先生译的。本指望看到豪侠击剑,却被老版小说中的插图迷住。骑士帽、击剑短裤、剑与酒杯、巴黎的旅馆与衬衣。于是顺理成章,那一夏如蚕食桑叶,沿经顺络地跟着线索读。再便是读了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里面拉斯蒂涅也是,年轻气盛就想在巴黎当野心家……我关于兵戈剑侠的爱好,被欧洲的街道剪影取代。象牙、水晶、胡椒、绒毯、美术品、砂糖、葡萄酒、罗望子、洋枪、玻璃、玳瑁、杏仁、丁香、烟草、咖啡、乳香、小麦、奥德修斯的远洋航行、终将成为基度山伯爵的马赛水手、葛朗台的箍桶生意与荒凉住宅、罗切斯特先生与简·爱絮絮说话的庄园、安德烈公爵与拿破仑彼此遥望的战场。
是的,我大概是从小喜欢读书和写字。
小学时,在我的记忆里,看那棕色的球旋转着,在木地板上敲出嗵嗵之声,加上球鞋摩擦地板的吱吱声,让空荡荡的球馆显得尤其寂静。我坐在场地边上,看着他们跑来跑去,看我爸爸和他的同事们来回奔跑。球飞向篮筐,一次又一次。
我曾经在电视上、在学校或者在某个工厂的篮球场上,看到一群人在烈日下奔跑着,将一个球抢夺又抛出,球在一个破旧的铁筐上飞舞跳动。到黄昏,我看到一两个或者三四个不高大也不健硕的身影,在篮球场上轮流做着机械而简单的练习。球也许会滚到脚边,然后,疲惫的练习者转过布满汗珠的脸,请你将球抛回他们身边。
“哎,帮忙抛一下!”
是的,我大概从小喜欢篮球。
2002年我去上海读大学,父母给我定了电子商务,我跟父母订了个协议:
大学的一切,我自己来。我会拿到学位,不至于中途退学。前提是,我做什么,父母不能管。
大一到大二,除了完成学业,我自己默默写东西。那时我没多想什么,只觉得自己喜欢写东西,那就继续吧。到2004年3月大二下半学期,我出了本书,拿到了笔稿费。我拿稿费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剩下的拿去交了三个月的房租。于是我离开学校宿舍,自居住了。
到2006年,我大四,出了第四本书。大学毕业了,我没想去找工作。知道单靠写东西养活自己很艰难,是后来的事了。
2007年3月,北京某学院找了我以及一些同龄作者,去开了个会议,大概意思是:先到此学院来学习一段时间,然后进入各地某协会,后入全国某协会。我感受了一下氛围,盘算了一下,回到上海,开始写体育专栏——因为我大概明白,自己得靠写点什么活下去;那么,写什么既不用加入组织或挂靠单位,又能遂自己的意愿呢?
我小时候是看着打篮球长大的,那自然就是写NBA啦。
也是2007年夏天,我决定去巴黎。为了攒钱,我开始加工作量。2008年至2010年,我还兼职在上海某频道做了解说嘉宾。当然,初去做解说嘉宾,也多少是为了圆自己中学时给父亲吹的一句牛:“将来,我自己要去解说篮球!”
现在想起来,都是小时候扎的根。
2008年至2012年,漫长的折腾和准备。我来者不拒地写约稿挣钱,在上海找法语课上,之后,申请学校、准备材料、做公证、考试、面签、递签、被拒签,重新上课、考试、面签、到银行开账找房子、递签……
2012年8月底,我第二次去面签时,面签官说觉得我似曾相识,她记得我是那个“写字的男生”。
用法语对答完后,她开始问我英语问题:“聊聊你对巴黎的想法。”
我说,我读的本西方书是我爸收藏的《三剑客》,里面的达达尼昂年轻气盛,啥都不知道,就跑去巴黎。第二本西方书是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里面的拉斯蒂涅也是年轻气盛,就想在巴黎当野心家……有些念想是小时候就有的,可能到后会觉得天真,但总得到过那里再说。
然后,面签就通过了。
2012年秋天我到巴黎前,有一位编辑替我担心,说我出了国,是不是国内的关系会全部断裂,以后怎么生活?我说,不知道,但只要还能写东西,就不算糟,慢慢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