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痛风病的诊断和防治
-
面议
鸭痛风是因为蛋白质代谢障碍出现的尿酸血症。一旦确诊感染鸭痛风,养殖人员应立即采取科学的防治方案,例如:养殖环境的控制、营养补充、维生素供给等。立足于多方面、全过程加大防治控制。
1、病因与临床症状
,营养供给不足。养料内蛋白质与核蛋白摄入过量导致尿酸量增加,引发关节、内-脏外层、皮下结缔组织沉积等有关病理变化。特别是钙磷比重失衡、维生素A、D补充不足容易引起鸭痛风。第二,肾功能影响。过多喂硫-胺类药品引发肾功能障碍导致尿酸无法排泄,不断堆积出现通风。
鸭痛风在任何季节都可能出现且呈现群发性,通常为慢性发作;急性发作死亡较少。病鸭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体重降低、精神沉郁、贫血、营养障碍。病鸭呼吸急促,如不及时治疗容易导致窒息性死亡。规律性体温明显增高、心跳加速;粪便呈白色稀稠状,含有较多尿酸盐。在产蛋量也会受到影响,其明显特点是脚趾与腿部关节肿胀、活动缓慢、无法站立。
2、剖检诊断与诊断
通过对病死的鸭剖检发现肾-脏肿胀、颜色较淡、外层有尿酸盐堆积生成白色斑点。患病严重的鸭可以在内-脏、肠系膜外层看见石灰状的尿酸盐堆积,生成白色薄膜。关节通风剖检过程中,关节外层与关节四周有白色尿酸盐堆积,部分关节腐烂。经过对沉积物检测发现存在较多针状的尿酸钠结晶。
因为鸭痛风发病原因复杂,结合病理剖检特点病理变化与养殖调查确诊为鸭痛风。案例一,养殖户养殖伊莎褐壳蛋4000只,通常产蛋率应在75%以上,养料成分为:玉米65%、豆粕20%、进口鱼粉5%、贝壳粉6%。该养殖户为增加产蛋量而增加5%鱼粉、减少5%玉米,7d后发现不但产蛋量没有提高反而有所降低,甚至有死亡现象。通过临床病症确诊为鸭痛风。案例二,某养殖户育雏AA苗鸭2500只,育雏期全价颗粒养料,10d后发现个别鸭出现下痢。使用新诺明粉剂治疗,持续3d病情得到了控制;随后3d病鸭粪便呈白色半液状粪便,部分病鸭呼吸急促,急性死亡100余只。经过诊断后,计算药粉用量是治疗量的3倍,剖检后确诊内脏通风。案例三,养殖场蛋鸭3000只,更换养料7天后发现鸭群食欲降低、下痢、精神沉郁、产蛋量降低。由于养料中石粉使用量过多、钙磷比重失衡引起内-脏型鸭痛风。
3、治疗方案
一旦确诊鸭痛风后应及时清理运动场中的石粉,清洁后铺垫一层沙土、炉灰混合物,避免鸭群食用石粉。使用清热、化瘀,消肿的中草药。用平舒散通肾,一包100克,兑水400进,持续5天。此外,养料内填入禽速补、鱼肝油也有着良好治疗效果。
,选择全价养料,充足的营养供给。如果养殖户自己配料应结合鸭群类型、生长时期、季节特点搭配科学的养料,切记不可盲目添加鱼粉等动物性蛋白养料,特别在气温较低的环境下,适当补充维生素A、D。第二,鸭痛风治疗过程中,硫-铵类、碳酸-氢钠不可长期使用,做好用量控制。若发现疑似通风,立即停止。第三,养殖人员做好养殖环境管理,鸭群密集度控制、保障圈舍有充足的阳光、通风顺畅、温度湿度适宜、及时消毒,避免病菌传播。同时,做好鸭白痢、鸭新城疫等疾病控制,鸭群健康生长发育。第四,现阶段,对于鸭痛风的治疗还没有方法,日常防治时可以在水内填入氯-化胆碱、肾肿药、多维等。此外,搭配抗菌消炎类药物有助于治疗效果提高,避免继发其他疫病。总而言之,鸭痛风诊断容易与其他病症混淆,需要在实际诊断过程中认真对待,分析养料成分、病因、消除致病因素等。为避免鸭群肾-脏受到影响不建议使用磺-胺类药品,及时补充水分,确保肾-脏有害物质及时排出。后,大肠杆菌、鸭新城疫感染都可能降低肾-脏功能,特别新生幼崽身体抵抗力差,养殖人员应给予特殊养护。
4、结语
经过观察分析、剖检变化确诊鸭痛风后尽早治疗,科学用药,减少致病因素恢复健康。通常情况下,鸭痛风与养料搭配、运动不当、传染病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日常养殖中应加大管理力度、科学搭配养料、补充充足的水分。关于鸭痛风治疗可以使用平舒散等药物,效果显著;同时配合清热、化瘀的中草药辅助,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