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剑天涯玉作伴——古代玉剑饰
-
面议
“玉”与“剑”的相逢
剑是冷兵器时期的重要武器,在今人的心中,古剑似乎总是与战火狼烟、金戈铁马紧密相连。但也有这样一些剑,它们通常不具备实际的使用功能,却仅仅作为佩戴、悬置之物,成为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玉具剑便是其中的一种。
玉具剑,顾名思义,是以良玉美石装饰的一类古剑。玉具剑由春秋战国兴起,至汉代达到极盛,汉以后逐渐衰落、消失。春秋战国时代士人尚武,诸侯和官员普遍佩剑。“古之君子必佩玉”,同时,士人也酷爱玉器,随身佩玉,故《礼记·玉藻》载:“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玉被赋予了强烈的道德色彩。玉与剑,一文一武、一柔一刚,玉剑相逢,便成就了文武相配、刚柔相济的结合。
一套完整的玉具剑,通常包括四件玉饰,即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玉剑珌(bì)。玉剑首和玉剑格是固定于剑身之上的玉饰,体型较小;而玉剑璏和玉剑珌是装饰在剑鞘上的玉饰,常穿绳用以悬挂、佩系,体型相对较大。
世人之主,皆以珠玉戈剑为宝
历史上,玉具剑是一种代表身份的宝物,也是一种珍贵的馈赠礼品。《说苑·反质》曾载:“经侯过魏太子,左服玉具剑,右带佩环,左光照左,右光照右。太子不视。经侯曰:‘魏国有宝乎?’太子曰:‘主信臣忠,百姓戴上,此魏国宝也。’经侯应声解剑而去佩。”这则故事反映出,当时多视玉具剑与玉佩饰为宝物。
至汉代时,此风更盛,并成为相互馈赠的礼物。西汉时,仍以战国时流行的“世人之主,皆以珠玉戈剑为宝”(《吕氏春秋·侈乐》),以佩戴“玉具剑”为时尚,特别是加之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所以汉代玉具剑上的玉质装饰物较之战国数量大增。虽然造型、工艺基本继承了战国传统风格,而图案纹饰则更加新颖别致。器面除琢饰兽面、云纹、谷纹外,尤以浮雕的蟠螭纹具特色。其布局合理,生动巧妙,碾磨的圆润细腻,华丽精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