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大图

我辈之——郑板桥先生的“竹”

及时发货 交易保障 卖家承担邮费

商品详情

在中学的语文课上,大家都学过一篇课文,具体的名字我给忘了,不过,那是我次接触郑板桥先生,至此之后,我便深深不能自拔......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1)《1764年作竹石图立轴水墨纸本》


墨竹始于五代,南唐后主以金错书法写墨竹,是双钩画法。蜀之李夫人见月下竹影翩然,有所领悟而作墨竹图。宋代文与可画墨竹为,之后各代都有长于墨竹的人,以清代郑板桥为。士人以物比德,梅竹兰菊岁寒四友是君子节操的象征。板桥所作竹不讲师承,风格峭硬,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这幅竹石,同样的是他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人格化身。广交藏友 要积极参加收藏组织,参加收藏会所的学习,这是一条少走弯路的捷径。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2)《1756年作竹石兰蕙图立轴纸本》


《竹石兰蕙图》即为刘青藜母亲八寿而作。

画面绘几丛修竹立于岩石之前,下有兰蕙映衬,恰如天成,呈自然之趣。修竹安排错落有致,竹竿细密却透着力量,竹叶以硬毫之笔挑、剃出来,且呈隶书之撇捺,竹干亦如篆书之笔意,摇曳而生姿。据板桥自题《墨竹图》云:“东坡、鲁直作书非作竹也,而吾之画竹往往学之。黄书飘洒而瘦,吾竹中瘦叶学之;东坡书短悍而肥,吾竹中肥叶学之。”画竹之法从书法用笔中来,此图体现的尤为明显。高竹瘦叶撑满画面,乃以淡墨黄体瘦笔来处理;画面重处的肥叶选择以浓墨苏体肥锋描绘,既与高竹、岩石区别开来,又加重了画面感,可谓“适其天,全其性”。

(3)《双松兰竹图立轴水墨纸本》




此图是郑燮赠与友人的,画中以双松喻人,赞誉立先、焕文二位友人志怀高远。郑燮喜画兰、竹,画松相对较少见,本幅以松树为主体,笔法苍劲老辣,用墨色浓淡做空间前后的区分,松图繁密而不拥塞,结构清晰。兰、竹置于陡峭的岩石之间,天相自然,秀逸洒脱中更见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兰竹以细笔勾勒的双钩法描绘,与阔笔放纵的松树在技法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丰富了画面内容,起到了补充画意,增强主题内涵的作用。

(4)《乾隆丙子(1756年)作竹石兰蕙图立轴水墨纸本》


此图写丛竹数竿,有二枝劲挺直上,郁然有凌云之致,其下嫩竹、兰蕙摇曳于左右,若儿孙之相携扶助。其后崖石斜出,墨竹右倾,石则左仰,力量呈向背之势,更于右方以浓墨题诗数行,下方益现平衡、稳重,暗示根基之平稳贴妥。据其诗题知为某卞姓的刘氏太夫人祝寿之作,故画面构思皆不离其祝颂主题。化俗为雅,板桥自是个中高手,故其画受当时及后世之追捧,亲民而不故作高深,是其原因之一。此图幅式,是其精作。

在下是个俗人,就是喜欢对眼的,郑板桥先生的墨竹,劲挺直上,有凌云之致,实是我辈之人做人之。

下一条:东风嘉运喷洒车报价-9方绿化洒水车厂家直销
河南胥藏文化有限公司为你提供的“我辈之——郑板桥先生的“竹””详细介绍
河南胥藏文化有限公司
主营:送一线拍行,艺术品交流
联系卖家 进入商铺

郑板桥字画鉴定信息

进店 拨打电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