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储罐不锈钢储罐山东中杰特种装备
-
≥ 1台¥0.00
今年国家发改委在天然气方面的工作之一,就是大力推动三桶油旗下的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其中,位于广西来宾、钦州两地的中石化中石油互联互通工程,成为了工程。“钦州联通点已于5月9日具备投气条件,来宾联通点预计9月达到投气条件,届时,两个点分别拥有每天800万方的互通能力。”
季节入秋,天气渐寒。去年冬季“气荒”的余威仍在,保供依然是今年天然气市场重要的主题。
对于地处中国冬季天然气消费市场远的LNG接收站——中石化北海LNG接收站来说,除了保障本地用气,如何有效参与到全国天然气供应市场、成为北方冬季保供的一分子,成为他们的考验。
去年冬天,受中亚天然气供给大幅下降、北方煤改气推进大幅超预期等影响,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气荒”现象。冬季过后,国家高层和市场参与各方尤其是三桶油,数次开会讨论今年的供给形势。
众所周知,中国幅员辽阔,天然气消费集中在东部而供应在西部,管道、储气、接收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于需求进步,而想要在中国完成“全国一盘棋”的天然气调配,除了大力推进基础设施投建之外,迅速完成管道的互联互通成为重要的抓手之一。
因此,期间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坦陈在天然气产供储销方面存在严重的体制机制问题,并表示要在今年尽快通过管网一步步的建设、南气北送等,实现全国天然气“一张网”。
于是,今年国家发改委在天然气方面的工作之一,就是大力推动三桶油旗下的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其中,位于广西来宾、钦州两地的中石化中石油互联互通工程,成为了工程。
“钦州联通点已于5月9日具备投气条件,来宾联通点预计9月达到投气条件,届时,两个点分别拥有每天800万方的互通能力。”中石化广西管道负责人如是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在市场需求相对较小的西南地区,管道互联互通带给中石化的不仅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更重要的是,承载了他们向资源需求更高地区扩展市场的期待。
突破发展瓶颈
北海LNG项目,由中国石化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与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合资成立,一期建设规模为300万吨/年,折合供气能力40.5亿立方米/年,是目前中国西南沿海地区座大型LNG终端接收站。
但是,这一接收站自建成以来,面对的是西南地区暂时有限的市场空间。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数据,2017年全年该地区天然气消费16亿方,仅相当于北京冬季高峰期16天的天然气消费量。
同时,卓创资讯分析师国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全国LNG接收站的外输模式,气化进管道和槽车运输的比例为8:2。因北海LNG的配套管道目前尚在完善,过去以来,一直以槽车对外销售为主,运输方式单一且成本较高。
在北海LNG的所有市场中,广东占据着重要角色。今年1-7月,对外销售的52.55万吨LNG中,超过一半流向了广东。作为中国天然气消费起步较早的省份,向广东销售天然气意味着面临中石油管道气和中海油LNG的双重竞争。
可以说,中石化在华南一直以来成长环境,都是在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
即便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中石化华南天然气销售依然出色地完成了销售任务,去年共销售LNG103.8万吨,同比大增超60%。今年上半年的销售指标完成接近60%,一切似乎都在向好发展。
不过,中国北方的LNG接收站去年冬季基本都是开足马力满负荷运行,这些接收站所依仗的供应渠道,是可以直接入站的天然气管道和槽车运输。相比之下,北海LNG只能依靠槽车运送。
北海LNG华南销售方面的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去年冬季12月7日开始组织南气北运,至供暖期结束,共计运往华北地区420车LNG,累计8369吨。“其中远到达淄博,里程超过2500公里。”他说。
但是,和去年北方超万元每吨的LNG行情不同,市场人士分析,今年冬季大概率不会出现如此疯狂的价格。在完成冬季保供任务的同时扩展市场空间,实现全国资源互通、开拓广东市场,成为了北海LNG突破瓶颈的关键。
而中石化,似乎已经找对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