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想象中,白湖应该像一个县城的样子。然而,我们的梦很快就被击碎。出了庐江县城,公共汽车在颠簸的沙石路上摇晃了将近一个小时以后,来到了一个像电影上一样的青砖瓦房汽车小站,这便是白湖汽车站,一个后来13年我们无数次经过的“人生驿站”。穿过一条马路,便是白湖劳改工作管理局两幢颇为气派的办公大楼,心里有了些许安慰。经过打听,辗转来到政治处报到。接待我们的是很精干的蔡传根副主任,他非常客气地说:“你们俩来得正好,我们这儿正缺教师呢,你们就到白湖一中去吧。”我当时向他提出,我上大学的时候就已经在《江淮文艺》等报刊上发表过作品,我擅长写作,想留在在宣传部门或者搞文字工作。他说:“我们机关也缺像你这样的人,但白湖一中更缺教师,尤其是缺可以带班主任的男老师。要不这样,你的女朋友梅同志可以留在机关工作,你去白湖一中任教。”我们说让我们考虑一下再说,其实我们是想直接去白湖一中看看。
穿过熙熙攘攘的塘串河街道,跨过有把守的威严的东风桥岗楼,下坡走500米左右的沙石路,便是白湖中学了。学校规模不小,设施也不错,但周围却是一望无际的农田。在校园里,非常巧合地偶遇阜阳师院中文系78级学长王枞生老师,他穿着时髦的花衬衫,是枞阳人,3年前分配来此工作,他热情地和我们聊了起来。得知:白湖是1953年围湖造田,占地160多平方公里,耕地13万余亩,民警3000多人,常年关押犯人近2万人,都分散在二、三十个农业大队和工厂。总之,白湖是一个全国第二大的亦工亦农的劳改农场,这里有两所中学、十几所小学。教师主要是三个来源:一是文革时被打成右派或下放的复旦、南大、华师大、合师院等名校毕业生;二是工农兵大学生;三是近年来毕业分配来的院校生。仅今年白湖一中就分来7名师专、2名阜师院和1名安师大的应届生。
出了白湖一中的大门右拐,便是白湖农科所。我们走在一望无际、阡陌纵横、金灿灿的田野里,远处稻浪翻腾,近处荷叶田田、粉荷吐蕊。开始感觉心旷神怡、好不浪漫;走着走着,只觉得不见人烟,热浪滚滚、知了喳喳。心中顿生凄凉。悔意便随之而来,在城镇长大的梅同学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了……
当晚,我们住在我大哥家,我和他谈了打算回学校改派的想法,他劝我们说:其实这里还是挺不错的!我大哥76年在唐山当工程兵,因为住帐篷大地震的时候安然无恙,后来参与救援扒尸体、扒银行;78年在基建工程兵学校上学时,重庆发大水也参与救援,几历生死,侥幸无恙。所以84年底大裁军时,他以年轻连职干部身份,主动要求转业到白湖阀门厂(安徽省第七劳改支队),一是可以解决当民办教师的嫂子户口农转非问题,二是离家近图个平安,三是这儿拿民警工资比外面稍高而且副食供应充足。他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是,次日我们依然找到政治处想要回派遣证回校改派,看能否回到梅同学的老家当教师。政治处徐主任和文教科的胡科长耐心地开导我们: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的;况且你们俩是我们好不容易要来的2个师范本科生,几个班的高中语文课还指望你们去上呢!你们现在要是走了,今年的教师指标又没了,我的学生怎么办?不行的话,允许梅同志改行到机关。一听这话,梅同学可不干了,她着急地说:“我喜欢当教师,因为有寒暑假。”其实她是不想长期呆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