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元青花”真品与其仿品的差距区分在哪里?
-
面议
如今世人对元青花的钟爱,导致景德镇元青花仿品销量大升。景德镇对仿制元青花的热情也与日俱增,各种元青花的仿制品不断问世,并由当初的低档产品逐步向仿品发展。对于鉴别高仿品确有一定难度,必要时,还要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鉴定,但就一般仿品而言,只要熟练掌握古陶瓷工艺知识,就能作出明确判断。下文介绍几种实际的元青花新老特征对比供大家参考。
本器花口,口折沿,弧腹,小巧。盘口沿青花饰卷草纹,内心饰缠枝莲花纹,莲花盛开,枝蔓盘绕,仰俯有致,风姿典雅。青花发色青中泛灰,色深处有明显的铁锈斑,是元代青花的特征。画工潇洒,颇具中国传统水墨画韵味。本品的青花与纹饰制作工艺方面颇具自身特色,与传统元青花样式有所不同;传统元青花瓷一般器形硕大,此件较为小巧,且画风风格较为粗犷。此件花口盘胎釉精良,釉汁厚润泛青,绘画技法高超,布局疏朗清新,笔意酣畅,洒脱自然,兼备粗犷豪放与严谨和谐的艺术美感。
而琢器类外壁采用浇釉法,釉面不平整,口沿肩部和足部常会出现流釉痕迹,因而器底多有流釉和粘釉,刮釉痕迹随意,刮釉速度快,常有未刮干净的釉斑;广口类大件琢器如大瓶、大罐、香炉等内壁为刷釉法,釉层稀薄且不均匀,刷痕明显,此外还有小件琢器外壁采用蘸釉法,常常浸釉不到底,底足无釉,外足常有一圈不规则的露胎痕及指抓痕,只有玉壶春瓶、执壶等除外,其底足是施满釉刮足的;小口类琢器如梅瓶等只有口沿内壁一节有釉外,器内均不施釉;
而元青花仿品釉的特点是,由于现代化学釉的配方,成色或者过青,或者过白,釉面匀净,流釉和积釉现象极少见。气泡较真品大而密集;大件广口类琢器内壁荡釉,釉面厚薄均匀平整;底足修足在拉坯转轮上进行,而不是人工捧坯刮釉,釉斑现象,只是人为的点上或洒上做伪。
元代青花瓷施青白釉,莹润透明,胎骨表面上能看到细密的皮壳层,釉面不光滑,用手握摸有凹凸不平感。器身胎釉微闪青蓝,温润中略显淡蓝,除足圈显水绿色外,器身胎釉往往显出淡牙黄色,有时显出乳浊白色,它的显色会随空气中的湿度、温度的变化而微显不同。元期青花瓶、罐类,斜光透过胎釉会略显出无规则的米白色丝线条纹,也称釉纹饰。元期釉下青花上无气泡,温度偏高时胎釉显干,但有时会出现微弱冒汗现象。元期釉面的显色似有活性之感。
此元青花龙纹小罐采用分段制胎,然后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处器表往往突起,给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经打磨,但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所以在器里的底、腹、口等处胎体接痕表现明显。一般器物的足边不规整,有弯曲现象,为典型元代青花之工艺。
腹身所绘之龙纹,神态威武,龙身似蛇身。为典型元代龙之造型。
大件琢器底足挖足时十分快速,不需要修坯,器底不平整可见明显的粗刀痕、跳刀痕和刮釉时的刮刀痕,均为宽浅足,内壁外斜。小件琢器或圆器,圈足较小,足外撇或垂直,平切足,足不周正,过底中心有的有乳突。
相反,元青花仿品造型模糊、不准确,比例失调,呆板无神。
四是从烧制方法“垫烧”的角度辨别。真品元青花底足常见深褐色的粘渣痕(铁锰含量高),大多底足露胎处并无显的火石红。
而仿器元青花烧成温度可达1320度以上,远真品的1250度。瓷化度好,大量玻璃相生成,釉面光亮,柴窑其垫渣只用老粮灰而不掺高岭土等高铝质材料,偶有火石红而不见深褐色的粘渣斑点;气窑既无火石红又无深褐色的粘渣斑点,只能人为做伪,呆板不自然。
五是从“青花料”的角度鉴定。真品元青花料有两类,一为进口料,特点高铁低锰,微含砷,发色浓艳,多凝聚少晕散,浓淡色阶分明,笔触清晰,笔线边沿呈聚珠状颗粒,浓重处有黑褐斑,斑下凹有金属光泽。主要用于大器;为国产料,特点高锰低铁,发色青灰泛黑,只有锰斑,用于制作小件普通产品。
相反,仿品元青花以云南珠明料为主,加入适量的氧化钴和三氧化二铁等原料配制而成,青花料细腻,呈色滋润。高仿品青花发色与真品发色相近,但呈色均匀,没有变化,色料轻浮,浓艳但无紫、绿色,铁斑无下凹感。
而高仿品青花发色虽与真品发色相近,但呈色均匀,没有变化,色料轻浮,浓艳但无紫、绿色,铁斑无下凹感。
从“装饰”角度辨别。真品元青花层次多,布局繁密,构图严谨,主次分明,满而不乱。画法为同一支笔分浓淡青花料的勾拓点染,酣畅有力,干脆利落,纹样清晰准确生动。
而仿品元青花构图拘谨或松散,纹样描绘不准,比例失调,呆板无神。
元青花之所以珍贵,除了其品种、信息量优势和意义之外,其难以模仿、无法造假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因元青花的珍贵,现在市场通的元青花已经愈来愈少
文化部专项老师鉴定、评估、估价服务,需要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