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大图

黄釉瓷在明清两朝的发展

及时发货 交易保障 卖家承担邮费

商品详情

黄釉早出现于唐代,当时安徽淮南寿州窑、河南密县窑等都烧黄釉。但正色黄釉,还是汝窑的高温黄釉——茶叶末釉。明代的黄釉有新的发展,洪武时的老僧衣(酱釉),即茶叶末的衍化;始于宣德的浇黄,更是明代的黄釉;嘉靖以后,又有鱼子黄、鸡油黄等。入清后有康熙的淡黄,以及其后的菜尾、鼻烟、金酱等。一线拍行藏品征集 北京保利一伍叁,翰海零叁柒贰,睿嘉四季贰一玖壹。

传统黄釉有两种:

一,以三价铁离子着色的石灰釉,属高温釉;二,以含铁的天然矿物为着色剂,但基础釉是铅釉,属低温黄釉。

明、清黄釉都是以铁为着色剂的铁黄,用氧化焰低温烧成,色黄润光滑,釉面晶莹透澈。

黄釉器制作方法有二:一是烧成的白瓷釉面上涂以含铁色料,再低温烧成;二是在素烧过的涩胎上直接施黄釉,但釉色不及前者洁润。


明代黄釉,根据其釉色及款识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

《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 (1391)

明代早期黄釉瓷器以永乐及宣德黄釉瓷器为主。永乐黄釉瓷在前朝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以肥润的甜白釉打底,覆罩淡淡的黄釉,因有白釉衬托。黄釉显薄,色淡。胎薄体轻,窄小的圈足很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至宣德时期,釉色娇嫩而略深,但不及以后弘治的釉面细润宣德黄釉器的特点。

成化、弘治、正德的黄釉器是明代黄釉烧制的黄金时期,烧制的黄釉已掌握了准确的烧成温度和气氛,使器物颜色通体一致,即符合用器正黄色的等级要求,又符合含蔷深沉的审美情趣。成化时黄釉釉色有深有淡,釉面均净娇嫩,浅淡,釉质稀薄。


明代黄釉瓷器造型以盘、碗居多,罐则少见,黄釉描金罐为弘治朝所,除双兽耳罐以外,还有绶带耳罐。通体青花黄地,其法为先烧制出青花折枝花果盘,然后于花纹外白釉地上涂满黄釉,使浓重的青花与油亮的黄釉形成鲜明的对比。

正德黄釉色调比弘治略深,胎体加厚,多署四字或六字款。无款者,器底釉比弘治时更显青色。

黄地绿彩瓷器始烧于明代永乐官窑,以后各朝多有烧造,但以正德官窑制品评。

明晚期嘉靖朝,色调多较前朝略深,釉质肥厚.釉面不平,色调都很鲜亮,黄釉下有双线或单线暗刻花纹。器型以盘、碗、高足杯、碟、罐为多。有带双圈和不带双圈。

至隆庆时,比之前朝色调更为浓深,釉面虽肥厚光润,但厚薄不均,略欠平整,是入火熔融时形成的滞留现象。透过器物的釉面,可见单线勾画的暗刻缠枝莲花纹,图案草率,由于黄釉覆盖较厚,使多数器皿花纹模糊不清,底足釉面仍为特的亮青釉.


康熙朝黄釉瓷器以仿明弘治娇黄为多,一般为素面及暗花龙纹,器型主要有:将军罐、盖罐、各式壶、长方盏托、圆盏托、碗、盘、带把小杯、折沿盘等,款识除“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外,有“大明宣德年制”和“大明弘治年制”仿款。

雍正朝(1723-1735年)历时虽短,但景德镇御窑厂在督陶官年希尧与唐英的督理下,工艺要求严格,“参古今之式,汇以新意,备储巧妙”,较之前朝的制瓷水平更为提高。故宫博物院藏雍正朝黄釉瓷器8000多件,器型主要有:撇口碗、折腰碗、墩式碗、杯、盅、盘、碟等。

雍正瓷器素以造型娟秀、胎釉精细著称于世。此瓶由康熙时的柳叶瓶演变而来,其娇美之形体,恬静之釉质,集中体现了雍正瓷器的艺术风格。


乾隆(1736-1795年)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总结和发扬康熙、雍正瓷器艺术的基础上,乾隆制瓷业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其黄釉瓷器呈色极为淡雅匀净,釉层较薄,施釉均匀,没有深浅不一的色差。由于釉汁中掺有玻璃白,故釉汁混而不透。乾隆之后,黄釉基本无太大差别,主要以款识、器型区别。

下一条:优惠销售Q245管子螺纹车床
河南胥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你提供的“黄釉瓷在明清两朝的发展”详细介绍
河南胥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主营:各类古玩鉴定,拍卖
联系卖家 进入商铺

翰海保利藏品征集信息

进店 拨打电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