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哪个地方可以鉴定米芾字画的真伪
-
≥ 1幅¥10000.00
2018哪个地方可以鉴定米芾字画的真伪 厦门上哪可以鉴定米芾字画的真伪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祖籍山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主要作品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拜中岳命帖》等。
米芾平生书法用功深,成就以行书为大。南宋以来的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
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王文治)。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
元丰五年(1082年)以后,他开始寻访晋人法帖,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这先入为主的大令帖(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对他产生了的影响。但生性不羁的米芾并不满足于王献之的字,早在绍圣年间就喊出了“老厌奴书不换鹅”,“一洗二王恶札”。
尽管如此,此时的米芾书法并没有定型,他在元祐三年(1088年)书写的《苕溪帖》《殷令名头陀寺碑跋》《蜀素帖》,虽然写于一个半月之内,风格却有较大的差异,还没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门槛。元祐六年(1091年)后,米芾卜居海岳庵时,又学过羊欣书法。直到“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以为主”时才后完成了自己风格的确立,大概在五十岁以后。
在定型的书法作品,由于米芾过于不羁,一味好“势”,即使小楷如《向太后挽词》也是如此。这“势”固是优点,但同时又成了他的缺陷。“终随一偏之失”,黄庭坚之评价褒贬分明,应该是比较客观的、公道的。宋人黄长睿评其书法,“但能行书,正草殊不工”,当时所谓“正”,并无确指,不一定是如今的“正楷”,倘指篆隶,倒也恰当。米芾篆隶,的确不甚工,草书也写得平平。他后来对唐人的草书持否定态度,又囿于对晋草的见识,成绩平平自然在所难免。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的李志敏评价:“米芾谓‘草书不入晋人格,徒成下品’,此乃割地为牢,自欺欺人。元章草书之所以未见新意,正在不能突破古人藩篱也”。
.米芾以书法,若论体势骏迈,则当属。证之其书法,二十四岁的临桂龙隐岩题铭摩崖,略存气势,全无自成一家的影子;三十岁时的《步辇图》题跋,亦使人深感天资实逊学力。三十岁时在长沙为官,曾见岳麓寺碑,次年又到庐山访东林寺碑,且都题了名。元祐二年(1087年)还用张萱画六幅、徐浩书二帖与石夷庚换李邕的《多热要葛粉帖》。
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学米芾者,即使近水楼台如者也不免有失“艰狂”。宋、元以来,论米芾法书,大概可区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褒而不贬,推崇甚高;一种是有褒有贬,而褒的成分居多。持种态度的,可以苏轼为代表。强调要在气质、意趣等方面严格分辨二者的区别”(阮璞《苏轼的文人画观论辨》)。他所谓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等,都是以传统的造诣、功力、格法标准来要求绘画的。简单地说,就是旧的传统,新的趣味。同是文入画之祖的米芾却不屑于这样的调和,米芾的成功在于通过某种墨戏的态度和母题选择达到了他认可的文人趣味。米芾意识到改变传统的绘画程式和技术标准来达到新的趣味的目的。
书法作品
《乡石帖》 《虹县诗卷》 《三吴诗帖》 《吴江舟中诗》 《拜中岳命作》
《清和帖》 《岁丰帖》 《留简帖》 《临沂使君帖》 《闻张都大宣德尺牍》
《值雨帖》 《箧中帖》 《伯充帖》 《苕溪诗卷》 《竹前槐后诗卷》
《蜀素帖》 《逃暑帖》 《盛制帖》 《方圆庵记》 《珊瑚复官二帖》
《公议帖》 《彦和帖》 《吾友帖》 《苏太简参政帖》 《叔晦张季明李太师三帖》
《新恩帖》 《来戏帖》 《烝徒帖》 《中秋诗帖》 《秋暑憩多景楼帖》
《研山铭》 《韩马帖》 《戏成诗帖》 《淡墨秋山诗帖》 《穰侯出关诗帖》
《向乱帖》 《粮院帖》 《恶札帖》 《法华台诗帖》 《向太后挽词帖》
《焚香帖》 《惠柑帖》 《道林诗帖》 《提刑殿院帖》 《致伯修老兄尺牍》
《晋纸帖》 《贺铸帖》 《丹阳帖》 《论草书帖》 《致伯充尺牍》
《甘露帖》 《真酥帖》 《政事帖》 《王略帖赞》 《褚遂良摹兰亭序跋赞》
《臈白帖》 《陈揽帖》 《知府帖》 《紫金研帖》 《褚临黄绢本兰亭序跋赞》
《自叙帖》 《建州帖》 《乐兄帖》 《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
诗词作品
《望海楼》 《水调歌头·中秋》 《满庭芳·咏茶》 《蝶恋花·海岱楼玩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