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清朝粉彩瓷器
-
≥ 1件¥6000000.00
及时发货
交易保障
卖家承担邮费
粉彩瓷器创制于康熙晚期,是在五彩瓷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直接影响而创烧的新品种。
康熙年间,粉彩瓷器的制作还处于初创阶段,较为少见。此时,粉彩瓷器通常只是在五彩瓷器的基础上,用粉彩点染部分纹饰,如红花的花朵等。
到了雍正年间,粉彩瓷器在造型、胎釉和彩绘等方面都有了的发展。它成为了宫廷的生活用瓷,大量用于盘、碗、壶、尊等器物的制作。此时的粉彩瓷器精工细作,还会题写相应的诗词歌赋,体现出文人的儒雅。
乾隆时期是粉彩瓷器的鼎盛阶段。此时的粉彩瓷器不仅继承了传统的白地粉彩瓷,还繁衍出了许多色地开光、光内绘粉彩的纹饰。同时,还出现了制瓷工艺新技术,如镂空转心瓶、镂空套瓶等特产品。
粉彩瓷器的制作需要在1300度以上的高温下烧成白色的素瓷胎。
然后在白瓷素胎上进行画彩,使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由于“玻璃白”具有乳浊作用,可使彩料产生粉化效果,红色变成粉红,绿色变成粉绿等。同时,还可以通过控制“玻璃白”的用量来得到一系列深深浅浅的色调。
后,在700~750℃的低温下进行二次烧制,形成粉彩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