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寺庙规划设计报价
-
¥88.00
寺庙整体规划设计图包含的内容很多,寺庙平面图,寺庙效果图,寺庙鸟瞰图,寺庙设计根据其名称说法不同,也叫做寺院规划设计,庙宇设计规划,由于其寺庙规划设计包含的内容非常之多,需要设计人员了解仿古建筑多方面的知识,如:《建筑学》、《工程做法》、《古建筑设计理论》等。同时还需要对于佛教文化,宗教文化,风水知识,园林造景等一系列如数家珍,在充分有效的现场沟通的基础上,进行整体的布局规划。
寺庙规划设计是在地勘报告的基础上,根据现场地形实际情况,整体布局情况,综合古建筑寺院设计的常用技法,并结合寺院方的实际需求,合理设计出寺院的平面布局图。
宋代以来,丛林寺院逐渐形成诸宗大体一致的规制格局:寺院主体建筑规划设计一般按“川”字形布列,包括供佛、菩萨护法神像的三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大悲坛)、地藏殿、伽蓝殿,安置法宝藏经的藏经楼或毗卢阁,供祖师的祖师殿、影堂、罗汉堂,供讲经说法、集会、坐禅、传戒用的法堂、禅堂、念佛堂、学戒堂,供僧众起居、接待用的方丈、茶堂(方丈接待室)、客堂、斋堂、僧寮、客寮、延寿堂(养老之处),藏舍利、骨灰的佛塔、塔院、海会塔,置钟鼓的钟楼、鼓楼,及放生池、莲池、亭台园林等。明代以来,常见的“伽蓝七堂”的建筑格局,一直沿袭至今,形成集信众礼拜游观场所、僧俗学修道场及园林、佛塔等于一体的具中国特色的综合性佛教设施。藏传佛教的寺院,规模更为宏大,如甘孜的噶陀寺,盛时集僧达十三万人之多。藏传寺庙规划设计中还多设有僧伽教育、印经造像、医疗等机构。
佛寺为弘扬佛法、进行社会教化、满足民众精神需要,及僧俗佛徒修学佛法的道场。寺院以其巍峨壮观的,悲智双融的佛菩萨像,庄严富丽的法器供具,浩瀚的藏经及柱壁门楹上随处可见的经文、楹联,僧尼清净离欲的生活方式和威仪风度,向人们直观地展现出三宝的形象与佛教的基本教旨教风,在观瞻者心识中留下对佛法僧的深刻印象。
寺院,实为住持三宝的实物性表征,为瞻望佛国净土的窗口。中国人受三归五戒的佛弟子未必很多,但直到如今,一生未曾到佛寺观瞻游览者,恐怕没有多少。作为瞻礼祈祷的投诚之地,佛寺提供了满足广大民众迫切的宗教需要的实体。朝山拜佛,拈香祈愿,是比三皈五戒的佛教圈子大得多的广大民众信仰佛教的基本方式,这种低层次的信仰,尽管带有中国传统多神崇祀的气味,其正面的教化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观瞻礼拜、祈祷供养,即使是出于某种世俗的功利目的,也起码能使人放松心理负担、获得精神安慰,受佛菩萨形象的熏染,心灵得到净化,并积集了福智资粮,种下了成佛种子。
佛寺作为住持僧宝居止之处,自然成为佛教法事活动和弘扬佛法的中心,成为联系佛教与民众的枢纽。讲经说法、举办法会集体念佛参禅等学修活动,从来都在寺院中进行。佛寺还是培育弘法人才的学府,无数高僧大德,都是在寺院的洪炉中冶炼,成长为人天师表。诸宗之学,无不诞生于寺院,多数佛学撰述,都出于寺院中的高僧之手,寺院实际上也是历代佛学研究的机构。
天王殿初多见于净土宗寺院,因为中国的禅宗本不供弥勒佛,但两宋之后中国佛教出现禅净双修的局面,所以天王殿开始出现在大部分的中国寺院里。在天王殿前两侧有钟楼和鼓楼。天王殿中间供坐北面南的大肚弥勒佛。东西两旁分塑四大天王像。
大雄宝殿,是寺院中主要和规模大的建筑物,形成整个寺院的中心,充分显示出中国传统建筑的“中庭高堂”的建筑布局。其特点是开间较多,占地面积大,相对高度高。其顶部多为歇山式、庑殿式、重檐式、楼阁式,很少见有硬山式的和悬山式的,以显示其庄严与崇高。
鼓楼是悬挂鼓之建筑物,其位置与钟楼相对望,故自古有“左钟右鼓”之称。鼓乃置于鼓楼顶之处,法会之时,为僧俗集会之报时器具。有高僧大德莅临寺院时,钟鼓齐鸣,以表示尊重、恭敬。寺院早晚敲鼓,与钟声相互应和,早上先敲钟,后接鼓,晚上先敲鼓,后接钟,所以称晨钟暮鼓。鼓有时用来比喻佛陀所说的法,佛法能令众生折伏如魔军般的烦恼,恰如两军作战,击鼓以令军士进击敌阵,故将法喻为鼓。鼓楼下面供奉的是妙吉祥菩萨,即文殊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