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牌随车吊价格
-
面议
世界经济发动机怎么啦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第二季GDP增速7.6%及上半年增速7.8%之后,立即引起了全球各方的关注与热议,而且大多数是比较悲观的评论,如“两个月建一座罗马城的速度不再”、“不配再扮演经济英雄角色”、“增长的伟大故事或将剧终”、“世界经济的引擎慢慢冷却”……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担心:“会不会把全球拖入再次衰退?”等等。
中国经济增长率出现了三年来的“破8%”,在全球多数经济体都面临不同程度麻烦的情况下,没法不引起高度关注。毕竟在过去的三四年,中国的确成功扮演了一个出色的中流砥柱的角色,也因此使得中国在东亚乃至全球的政经影响力出现了微妙的变化。现在,中国经济“终于”也开始明显下行,各方的关注与评论,其实也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心态与想法。
我在这里不拟讨论中国经济的这次下行谷底在哪里,何时出现反弹,或这一次的拐点,究竟是一个“短期拐点”还是一个“长期拐点”。我想换一个跟一般不同的角度,从“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全球经济演变的逻辑,对这四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经济变化作大宏观的分析。
故事需要从2008年9月世纪金融海啸爆发前谈起。
从理论分析,世纪金融海啸之所以发生,主要是两个大背景:(一)全球化效应。长期的全球化固然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及在各国范围之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但也同时会导致在全球范围及在各国范围之内出现收入与财富分配更大的差距或失衡——这种差距或失衡,从根本上制约了消费与需求。就这个角度理解,这也是当前全球全面需求持续不振、难见真正复苏的结构性原因。然而(二)这种全面性、结构性的需求不振,在2008年世纪金融海啸爆发之前,却被全球范围内普遍的金融泡沫给掩盖了,后者是通过高杠杆的财务运作,不断在账面上制造了缺乏实体支持的虚假财富,并进一步制造了需求,支撑了金融海啸爆发前的繁荣景气。但泡沫终于还是要爆破的。
泡沫果然在2008年9月15日通过雷曼兄弟的破产给引爆了。逻辑上说,泡沫破了之后,全球范围乃至多数国家原本虚胀的需求会立刻打回原形,这无疑是一个极为的冲击(2009年全球外需萎缩12%),到让几乎所有国家都难以承受,因此展开了全面的“救市”。
“救市”或许本身就是一个的误区。金融海啸之后,原本各国就应该从金融海啸为什么会发生的根源中去找出对症下药的改革之道,这包括在全球范围及各国之内进行收入分配的深层次改革,以及金融体制、金融监管与国际货币体制的全面改革。但事实上,这些重大的改革议题只见偶然提及触及,旋即搁置一旁。各国全力以赴的,几乎都是用常规的甚至是非常规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使出浑身解数以拉动需求。而所有这些救市政策的结果,迄目前为止,不是(在西方)埋下长期通胀的种子,或酿成更大的债务危机,就是(在中国)制造了包括产能、基建、楼市、地方债、高利贷诸种泡沫的麻烦。现在,欧债危机、美债危机仍在持续恶化,中国的泡沫终于也开始要逐一爆破了。
这就是“后金融海啸时代”下全球与中国的经济故事。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层次:一般人看到及关心的是何时触底;“末日博士”鲁比尼看到的是“全球风暴”;索罗斯(2009年)看到的是“全球长期繁荣的结束”。
举世混沌,却有少数国家醒——北欧诸国与德国。中国何去何从,如何面对?两个选择,一是北欧与德国模式,特点是体制优化;另一条则是随波逐流,继续重复过去的思路与做法。
未来,有一点大概可以确定,谁的体制改革做得越好,谁就越可能是下一阶段的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