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菌剂果树蔬菜黄瓜茄子番茄辣椒早疫晚疫病
-
≥ 1件¥0.00
,疫,就是来势汹汹的意思,指急性流行的传染病。
带“疫”字的植物病害,也是容易迅速扩展蔓延的急性病害,往往是流行性病害,一旦流行开来,就会对作物造成的损失。
以马铃薯为主食的爱尔兰在19世纪40年代因为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造成100万人饥饿死亡,2007年内蒙古的巴彦淖尔因为番茄晚疫病流行损失63.89万吨产量,占总产量的近30%。几乎每年都会因为早疫病、晚疫病等病害的流行,导致全国各地的马铃薯、番茄、辣椒、茄子等作物有或轻或重的损失。
这些病害流行的原因看似和天气有关,也就是和农民说的“年头”有关,实际上也和大多数人缺少对病害流行规律的了解,疏忽预防或措施不当有关。
早疫病、晚疫病病害在发生时间上、寄主作物种类上和发生条件上有一定的差别,更重要的是病原菌在寄生能力与致病能力上的不同,在病斑扩展过程上也不一样,造成症状表现上的区别。
1、病害名称因为寄主作物而不同:尽管都是鞭毛菌侵染造成的,但番茄和马铃薯上有晚疫病(致病疫霉菌),茄子(致病疫霉菌)和辣椒(辣椒疫霉菌)上有疫病;
2、发生时间上不一样:早疫病的英文名称叫 early blight,晚疫病叫 late blight。一般的,早疫病早发生在马铃薯或番茄的开花坐果期,晚疫病则在幼果到果实收获前。
3、发生条件上的差别:早疫病的适宜发生温度在24~29℃,相对湿度在31~96%,即温暖且潮湿的天气有利于病菌的滋生和侵染,但马铃薯和番茄等寄主在开花前对病菌的抵抗力强,在盛花期迅速下降,尤其是下部老叶,因此,早疫病的初始发生时期在开花结果期;晚疫病的孢子囊萌发形成游动孢子的适湿度是达到饱和,也就是有水滴的时候,适温度是12~15℃,15℃孢子囊直接产生芽管侵入寄主,但需要的时间较长;侵入进寄主体内的菌丝在20~23℃时蔓延快,症状表现也快。生产中,白天24℃以下(在感病组织内扩展),晚上低于10℃(侵入),相对湿度大于85%,尤其在有水膜或水滴,也就是连阴雨天气的时候,极易爆发。晚疫病的寄生能力比早疫病稍差一些,一般发生在马铃薯的开花末期以后;
4、寄生性和致病性上的区别造成症状表现上的不同:早疫病病原菌属于半知菌或子囊菌里面的链格孢菌;晚疫病、的病原菌都属于鞭毛菌里面的疫霉菌;链格孢菌的寄生能力相对于其它几种病菌来说稍强一些,致病能力稍差一点。病菌侵入进叶片后一边释放一种半醌衍生物质毒杀细胞和组织,一边扩展,但因为昼夜或天气原因造成温度上的起伏变化,侵染的速度有快有慢,在寄主体内交替性扩展,所以形成的病斑有轮纹,且病斑周围的叶组织往往先大面积失绿黄化;晚疫病病菌等寄生能力更差,要想侵入寄主并获取营养就分泌更多的毒素先杀死大量的寄主细胞,所以,晚疫病病斑形成的更快,病斑就好像是被开水烫过一样的暗绿色,感病组织几乎没有抵抗反应就被杀死了;
5、因为病菌类别不同形成的病征有明显的区别:其实,病菌侵染植物的过程也就是病菌本身的繁衍过程。病原菌引起来的病害之所以不好防控,就是因为进化地位上的缘故,越是低等的生物繁殖方式越简单,繁殖速率越高,产生的繁殖体:孢子越多,流行起来后杀菌剂就往往难以完全予以控制。
病征,就是病原菌在感病部位上的繁殖体。
早疫病病菌属于高等真菌,当病害发生一段时间以后,病原菌就会在病斑表面上形成的数量的灰黑色分生孢子;晚疫病和疫病病原菌等属于低等真菌,无性繁殖形成孢子囊及其萌发的游动孢子,只要温度尤其是湿度合适,产生孢子的速度会非常快,所以晚疫病、疫病和绵疫病等出现病斑后不久就会在其病叶背面或病健组织交界处或病斑表面出现白色的毛霉状物。
本品由北美农大集团与中国农科院针对各种作物抗性早疫、晚疫病而研发一种杀菌快、传导快、双重营养产品,对作物一秒钟杀菌,3秒钟补充营养,10分钟传导在作物各个部位,其效果是同类普通产品的3-5倍,使作物重复杀菌,快速吸收营养,杀菌率达到。
【性能特点】
本品具有内部保护、外部治疗、铲除和快速补充营养四重功效,可抑制病菌细胞膜的形成,减少孢子囊形成和流动孢子数量,快速杀菌、快速补充营养、可在作物表面形成均匀细致的保护膜、治疗膜、营养膜,耐雨水冲刷,雨前喷药,雨后可进行两次成膜覆盖作物表面,对作物进行杀菌和保护,快速吸收营养,使作物健壮生长,产量更高。本品对蔬菜、瓜果、果树、粮食作物的早疫、晚疫病有。
【使用方法】
叶面喷施:每袋兑水15-20kg,早疫、晚疫病特严重时,两袋兑水15-20kg,均匀喷施在作物叶片正反面。
【适用对象】蔬菜、瓜果、果树、花卉、烟草、中药材、榛子、园林、粮食作物等。
产品规格:50g*2袋*60盒/箱